第124章(第1頁)

  “是。”

  祝纓依舊是隻帶一個随從去皇城,到了才知道自己是最簡樸的那一個。跨過了從五品這個道坎兒的官員通常都小有身家,再窮也能湊幾個随從。有老大人是坐車的,随從更多。騎馬的随從也不少,因為起得早,前後左右都有打燈籠的。

  祝纓在“朱紫”裡熟人算不得多,四下張望,不見冷雲。冷雲也是個封疆大吏了,偏偏是個懶鬼,沒事兒不往皇城來——反正他是外官。倒是冷侯來了,與鄭侯在一處閑談。裴清也到了,四下張望找了一圈才發現祝纓,叫她過去說話。

  祝纓一個生面孔夾在一堆人裡面還算醒目,等到她到了裴清身邊,人們已經确認了她是誰了。

  裴清道:“起這麼早還習慣嗎?”

  “我以前在京的時候也早起。”

  “在福祿縣也早起?”

  “呃……比這也就晚一點兒,就一點兒。”

  冷侯與鄭侯又叫她過去,裴清與她一同過去,才湊一塊兒,冼敬又來了。鄭侯道:“這一身襯你。”冷侯笑道:“一表人才嘛!年輕人穿着可真是精神!”冼敬道:“那我可不敢說話啦。”鄭侯道:“你也好看,行了吧?”

  裴清道:“那就隻有我不好看啦!”

  他們一起笑了起來。

  圍觀他們的人竊竊私語,消息靈通者已知祝纓幹了什麼事兒。鄭侯顯然也是知道的,他說:“相由生心,心地好的人不會叫人覺得不好看,你們幾個就都放心地照鏡子吧,不會吓到自己的。”

  冼敬道:“君侯這麼說,那就是三郎。他昨天面聖很稱陛下的意,當下就下令叫我們議他的奏本,我今天又添一項事。哎,你都說什麼了?”

  祝纓道:“陛下踐祚三十年,閱盡天下英材,什麼樣聰明的答案沒聽過?什麼樣機靈的人又沒見過?數十年來,強過我的人多得是,與其弄小巧,不如就說點心裡話。合了上意,我受賞。不合上意,有罰我受着,那也不冤枉。還省得費勁琢磨人心,晚上睡得香。”

  衆人一陣兒笑。

  不過幾句,陸續又有人到了,冼敬說一聲:“等會兒别忘了,議事的時候你别吵太兇。”就跑去迎王雲鶴的車馬了。劉松年也來了,他是等着來看祝纓怎麼議事的。巫京兆也到了,各王公也到了。

  祝纓還看到了鄭熹的親表弟,高陽郡王的那位世子。這才是一個長得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的人呢。

  到了點兒,天還沒亮的時候,他們都進了皇城門,列個隊,順序走進了宮城。

  祝纓捧着手笏,雖然在這隊伍的末尾,卻被剛才幾個人夾在了“自己人”之中,她前面是自己的老鄉、左邊是裴清的朋友、右邊是冼敬的年弟。再遠一點還有冷侯、鄭侯的人,包管沒人走路踩她的鞋子或者衣擺讓她出醜。

  跟着隊伍進宮、入殿、舞拜、分邊站好。皇帝上朝之後先是丞相奏事,施鲲今天也回來了,他報的是陵墓營建情況,規劃已經完成了,大模樣也有了,就剩趕工了,他再視察一圈工地,如果沒有大問題能回來了,預計工程再有幾個月就能完成。

  然後是王雲鶴,他報的就比較多些,十分重大的機密事件也是不在這個時候講的,而祝纓奏請的事情大又不太大,又是好消息,就比較适合這個時候再講一下。王雲鶴又另外奏了幾份外地上報的情況。皇帝再次公開指令祝纓等人一起議定相關章程,其實相關人士早已知道了,此時又都出列稱是。

  接着是禦史大夫說兩件彈劾的事,又有各部、各衙奏報。工部與戶部扯皮,工部要錢糧、冼敬死咬着已經撥了不少,足夠了!再來是窦大理又彙報了兩件案子的情況,明顯皇帝不太愛聽。再有有關于皇帝另一個兒子衛王的府邸工程的進度等等。

  到太陽高高升起,朝會開完,好些老大臣腿也開始打顫了,會才算開完。

  祝纓活動活動手腳,站着等安排。王雲鶴對她招了招手,她快步走了過去,王雲鶴道:“你與冼敬他們議去。”羁縻也有部分事務與戶部相關,冼敬高興地說:“咱們走!”工部尚書在後面追:“冼敬,你給我站住!”

  冼敬頭也不回地往前跑。

  工部尚書眼看他跑到了政事堂門口,才罵罵咧咧地回去。

  進了政事堂,祝纓挑了個末座,王雲鶴一看施鲲回來,就将此事交給了施鲲。施鲲道:“他們議就是了。不過要盡早拿個章程出來,事情要辦得順順利利的,不要節外生枝。前番獠人作亂,能有現在這局面不容易。羁縻之事也有先例,不要糾纏枝節,過于苛責反而适得其反。”

  施鲲是有名的“不愛多事”的人,他一回來就說了這一通,原本還想拿一小問題稍稍為難,以彰顯本部存在的人隻得熄了主意。他們并不知道,施鲲不在家,祝纓沒見着人,但是禮物到了。又是正經事兒,施鲲略一尋思就決定這事兒還是糊過去算完。

  丞相們說完話就去忙軍國大事了,剩下的人再顧及皇帝近來的态度,便拿出了少有的配合态度來。冼敬道:“那就還依以往慣例吧。反正羁縻之地官員也是單列的,租稅也不同、徭役也不同,赈濟也不同。”

  吏部那裡道:“正六品,也行。隻是起個什麼名目為好?”

  散官嘛,朝議郎,雖然她是個女人,但是世襲的官為防以後蠻夷理解錯了,一切以簡潔為要就這樣了!可給她什麼正式的職官名稱呢?縣令?還是洞主?又或者什麼土司頭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