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3頁)

  她還要繼續給王雲鶴寫信,重申觀點,“隻有參與了,才能有感情”,一直跟朝廷沒有直接一點的互動,就是交稅,一個弄不好又倒欠朝廷錢糧,鬼才喜歡這個朝廷。

  她又分别寫信給鄭熹等人,也是通個氣。鄭熹現在是禮部尚書了,他大舅子還是國子監,這不正好落這兩人手裡?不趁現在提,要等到什麼時候?

  她又給陳巒等人寫信,也說了自己的想法,再安排趙蘇,讓他提前知道,萬一有人問起,他也好準備個說辭。

  這封奏本祝纓字斟句酌,改了三稿,足寫了小半月才寫妥當。

  寫完了,她又不急着發往京城——麥收開始了!

  祝纓對這次麥收十分的重視,南府宿麥以面積論已播種了全府糧食面積的四分之三,其中福祿、思城縣幾乎全部,南平、河東的一半多一點,都已種完。現在是收獲的時候了。

  這一次,祝纓将其他的事情都放下,專心協調各處麥收。無論是收獲、晾曬、儲藏等事,隻要有問題,随時都可以向府衙反饋。

  等到收獲完畢,各縣報上來畝産,與祝纓估計的所差不大!祝纓先具本奏明了收獲的情況,南府今年秋天就能全部種上了,她盯到明年收獲的時候如果沒問題,那就差不多穩了。

  奏本入京,冼敬大喜!四分之三,那跟全部種上也沒什麼區别了!天地良心,他等了多少年了?再不成,他都要調出戶部,給别人做嫁衣了!

  王雲鶴與施鲲也很高興,他們倆甚至跳了起來。施鲲哈哈大笑:“當年派出這許多人出京,終于有了成效了!”

  新入政事堂的鐘宜見狀,捋須而笑,心道:不想當年那個貧兒竟成棟梁了。

  那一邊,鄭熹、冷侯都很高興,鄭熹是因為祝纓不避艱險做出了成績,冷侯是因為他兒子冷雲也上表了,南府種成了,再算上其餘兩府,約等于冷雲成功了一半兒。董先生到底老成,給冷雲盯着,發現再往南一點的地方,就不太适合種麥子,申請種雙季稻,目前也在試着。這就是他自己的想法了,冷侯因此更加開心!

  皇帝也難得高興:“不錯!還算順利!”下旨獎賞祝纓,賜了錦衣、腰帶等物。

  這邊獎賞還在路上,那邊祝纓的信、新的奏本緊接着就送到了京城。她要為天下各偏遠州府再搶倆名額。

  想當然耳,朝上肯定會争吵一番的,這事兒不扯個一年半載是不可能的,明年能通過都算快的。

  她奏本遞上,又将此事放下,對顧同道:“走!咱們打獵去!”

  顧同原本以為是到城郊打打兔子野雞什麼的,沒想到祝纓還帶了帳篷之類,越走越偏,眼看到了山邊。

  顧同大吃一驚:“老師,這是要到哪裡打獵?”

  祝纓笑道:“進山。”

第221章

狩獵

  “什麼?!!!”梅校尉跳了起來,身前桌子上的碗碟跳得老高,落到桌子上沿着底沿兒打了幾個圈兒才漸漸定在了桌子上。

  軍營禁酒,時刻操練又實在無聊,梅校尉閑來無事就弄點兒肥雞肘子在房裡吃着打發時光。手下的報告卻讓他沒心情吃東西了——南府知府,他往山裡跑了!

  這還了得?!!!

  梅校尉問道:“他什麼幾時出城的?現在到哪兒了?”

  小兵怯怯地:“昨、昨、昨天的時候就到、到、到山腳下了。”

  梅校尉大怒:“你們都是廢物嗎?!昨天的事兒現在才來報?”

  小兵覺得自己真是太倒黴了!怎麼就輪到了他來禀報呢?他小聲說:“您前天不是才說……撤回來,不用盯了……嗎?”

  話音才落,梅校尉一個蒲扇巴掌就落到了他的頭上,打完了,梅校尉也想起來了!撤回盯梢的命令确實是他親口下的,因為自從去年祝纓到了兵營來看了他一回、兩人聊了一會兒天之後,祝纓也沒有什麼出格的舉動,她既沒有帶人去山下挑釁,也沒有把南府境内的“獠人”統統抓起來。

  到了過年之後,祝纓更是一門心思全撲到了南府的治理上,什麼學校啦、治安啦、宿麥啦……等等。梅校尉有家安置在南府城内,家裡也能明顯感覺到知府在府城花心思了,全家連燒火丫頭和洗衣服的老媽子都說,這個知府是個幹實事兒的人,怎麼能想得那麼周到呢?有些事兒連他們自己都想不到的,知府都給幹到了。

  梅校尉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知府他這麼地忙,又很務實,那是真的在幹實事,不會惹事生非的。就算想,也沒那個功夫。就在前兩天,宿麥也收了,梅校尉自己兵營的自留田也收獲頗豐之後,他就下令——那個盯知府的哨,撤了吧。再盯下去,這兵都要跑去給知府當跟班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