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2頁)

  一個地方官,除了六司事務,學校也是要注意的。顧同以前隻是上學,沒有經曆過管理。祝纓就帶他往府學去。

  府學的考試是被延期的,現在才開始。祝纓按照自己的想法,先給各縣保留了名額,餘下名額才是考取,為此她還用心勸說了南平縣的學生。隻可惜荊綱已經走了,不然還能拉他一起來閱卷的。

  考生們先到府城集合,也有提前到的,也有趕到開考前到的。然後是考試,祝纓也還是照着自己以前的辦法來——糊名、逐項打分。最後一總算出成績來。

  鄒進賢等人很樂于接受“糊名”,他們一向認為府城、即南平縣城學生的成績是優于其他三縣的,憑真本事當然好!也好讓下面的土包子知道知道斤兩。一旦解糊名,出來還是他們多,鄒進賢等人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同樣的,這樣考進來的其他的學生也更容易被他們接受。

  比較讓鄒進賢意外的是,福祿縣的學生除了保送的名額之外,竟又有兩個人考上了。一旁趙振很得意,大聲說:“府君在福祿縣播的種子結出籽兒了!”又吹噓了一回。

  祝纓掃了他一眼,他忙将頭低了下去。

  祝纓對府學生也還如對福祿縣學生一樣——給補貼。她重新定了對府學的策略,考試定等級,一等獎錢帛若幹、二等減等、三等再少一點,頭等一人、二等兩人、三等三人。又發鋪蓋,每季供些紙筆。同樣的,管理也更嚴格,黜退的規定也嚴格了。

  府學生也沒有農忙的假。

  一切忙完,已到了正月末,二月便正式開始新的學年。

  便在此時,集市那位老者于二月初的一天早上帶着自己的兒子摸到了府衙,說是要找錘子和石頭。兩個小孩兒雖然取了新名,衙門裡還是叫着他們的小名,聽說找他們給指了路去後衙。

  祝煉跑了出來,老者道:“又長高啦。”

  祝煉踮了踮腳尖,老者的兒子捋須一笑,這是一個紅臉龐的中年人,留一把胡子。老者道:“大人叫我們捎的信,我們捎到了,有回信啦。大人忙,這幾天也不去市集,我就來說一聲。”

  祝煉道:“我去回禀大人!”

  他蹬蹬地跑進又蹬蹬地跑出,說:“大人請你們進去說話。”

  祝纓在簽押房見的他們,說的也是利基語,她第一次見老者的兒子,遠遠看着他的步伐與姿勢,近了再從上到下打量一回,就對他有了個初步的估計。她見過阿蘇家寨子裡的貧苦人和奴隸,利基族的情況也當與之相仿,則這位中年男子當如仇文一般,在寨中生活算小康。

  她說:“你們辛苦了。”

  對方也客氣了幾句,祝纓又問這中年男子怎麼稱呼,男子的名字是“狼”的意思。

  狼兄帶來了頭人的話,頭人說“各人管好各家事”,狼兄對祝纓轉述:“頭人說,他會管好寨子的。”

  祝纓心道:那就是不肯移送了,也罷,反正我已經把話送到了。

  她說:“那便好。”又讓人拿出些錢帛來給這父子倆以示感謝。

  父子倆隻肯取一點布,老者道:“因為他跑了路,取一雙鞋就好。”

  祝纓就給了他兩匹布:“犯人沒抓到,說不定還要你再跑一趟。”再讓顧同和祝煉送他們出去。

  顧同送完人,同祝煉一道回來,兩人都眼巴巴地看着她。祝纓道:“看我幹什麼?又不是打人,一巴掌打過去就能聽到個響脆的,要有耐心。”

  祝煉道:“那……我去寫字。”

  顧同見祝纓要寫奏本的樣子,忙上前給鋪紙,問道:“老師要向朝廷奏本說利基族的事兒麼?難道也是先開榷場?聽起來那邊兒不是很熱衷啊,現在是不是早了些?”

  “不是他們。”祝纓說。

  她要寫的是請求國子監給多留幾個名額,之前南府學子的反應提醒了她,如果僅從現有的名額裡擠出分配給各府縣的固定名額,那是不行的,必有人反對。所以她現在想的是,國子監擴招一下!現有的名額不大動。

  人口稠密的州,下面是直接管縣的,全國攏共算起來九百個左右的縣,不到一百個府、州。如果每個縣都要兩個名額,那人數是太多了!如果以府、州為單位,每府來兩個,估摸着也就多上二百人左右。這個數目朝廷應該能夠接受了。

  理由她都想好了,要使偏遠地方能沐王化。再舉一下福祿縣的例子,在那之前連課本都有訛錯,還談什麼“教化”?對朝廷能有什麼感情?

  她還要繼續給王雲鶴寫信,重申觀點,“隻有參與了,才能有感情”,一直跟朝廷沒有直接一點的互動,就是交稅,一個弄不好又倒欠朝廷錢糧,鬼才喜歡這個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