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第1頁)

  項樂心道:先前辦榷場,大人心裡應該已經有了數了,為何……

  仍是答應了下來。

  祝纓讓他們打聽消息,自己則開始着手今年糧賦的征收了。她還是知府,不能不務正業。今年她打算稍晚一點再上府城,等一等山上的糧賦下來。阿蘇縣、塔郎縣不服役,糧和布要象征性的交一些。他們兩縣也沒那個條件自己送到京城,搭着南府的便車送到州城,由州裡統一的運送到指定的地方。

  九月初,四縣的秋糧已各自征收完畢,山下一切皆已準備就緒。

  祝纓在全府下令:府學内學子考試,定保送國子監的名額。未入府學的學子可以參加貢士的選拔考試,如有合格的,也與選定下來的國子監生一道随糧賦入京。

  四縣百姓正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四縣的學子又沸騰了。

  府學的考試先考,定在九月十五日,糊名,考較六藝,其中經史一類按照他們自選的科目分類。祝纓、章炯帶着王司功,會同府學的博士、助教一同閱卷,打分,再綜合評分,擇前兩名為保送生。

  這是第一次選拔。

  第二次選拔是所謂“生徒”的選拔,府學、縣學的學生還有一次機會,有合适者,也與保送生、貢士一同送進京去。

  第三次選拔就是未入府學、縣學學習的人考的貢士資格了。這一場考試還兼了府學生的選拔,因為第一次選拔會選出兩名學生送到國子監,府學空出兩個名額。

  後兩次選拔是以前固就的、送到京裡可以由考試選拔做官,第一次則是祝纓為大家争來的“保送”。

  府學生多一次機會。

  第一次選拔,是所有府學生最重視的,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南府極少有人能夠通過後兩場出人頭地。無論是有志于仕還是有心向學,争取第一次選拔的兩個名額就十分的重要。

  祝纓親自宣布開考。

  南府之民風比福祿縣斯文一點看得見,他們的箭術大部分比較能看。其他的相對較弱,博士、助教、王司蘇打分稍高,祝纓、章炯給學生們其他項目的打分較低。祁泰被祝纓薅了來做了表格統計分數,他将表一理,道:“有了。”

  最終的結果是,府學裡一個姓範的學生與一個姓張的學生考了第一、第二。

  祝纓問道:“鄒進賢呢?”

  祁泰看了看表格:“他第三。”

  範生是因射、禦、樂分數都比鄒進賢高,拉高了分數。張生是樣樣都比較高,沒有短闆。

  祝纓又問:“甄琦呢?”

  這人進府學有幾年了,再不通過,年齡一到他就得離開府學了。府學生到一定年齡或者在府學呆夠一定的年限就得走人。

  祁泰從上往下找了一陣,道:“三十名。”

  祝纓搖了搖頭,索性拿過表格來看了一下,趙振考到了二十名,其他兩名福祿縣保送府學的學生名次也在中間。又看其他三縣的保送生,除了一個河東縣的墊底,都不算太難看。

  祝纓道:“行了,就這樣吧,範生、張生回去收拾行李,随糧入京。其他人,準備下一場選拔!”

  鄒進賢排到了第三,這令他十分的沮喪,因為是糊名,他的名次也不低,心有不甘也沒處訴。郁郁了好幾天。

  第二次選拔,祝纓也不以第一次的名次為準,而是将剩餘的學生重新組織一次考試,以防上一次有人緊張沒考好。

  博士、助教心裡都明白,要是以“做官”為選拔條件的話,這些人的學問進京最好也是個踩線。國子監的文章是什麼樣的?他們的文章是什麼樣的?照貓畫虎,終究差了幾分神韻。除非天賦極佳,否則還有的磨。

  祝纓也不管,仍是組織了一回考試。

  這兩次考完,各縣的讀書人也到了。仇文那裡,也将一份他寫的彙報拿了過來。

  祝纓先看仇文的彙報,上面比較詳細地列明了各族所需的東西,大同小異,鹽鐵之類及生活品是大宗,他們的産出除了共同的一些山貨,也有些差别。阿蘇縣的粗茶多,索家甯更多的野物,花帕族還産一些别有風味的刺繡與織布,此外,路果家的朱砂、喜金家的銅也都是知道的。他還列了祝纓沒有到過的西卡族,那裡的人能開采一種石炭,又說附近有生金。吉碼族據說有鐵,但是冶煉的技術不好。

  藝甘家附近與索甯家接壤的地方,還有銀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