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第6頁)

  有以前常在街上混的,大着膽子說一句:“大人,我也娶親了,也有喜禮不?”

  祝纓笑道:“給你一把糖吃去。”

  “好嘞!”他真的跑到了前面,祝纓也真的給了他一把糖。

  一路歡笑,祝纓被迎進了縣衙,縣衙中官吏都聚到她的面前,一齊行禮。莫縣丞又說在清風樓設宴款待了等等,祝纓問道:“怎麼不見趙娘子?”

  莫縣丞忙道:“她回家去了,現不在縣城居住。”

  祝纓道:“派個人送信吧,過兩天我進山要經過她家,告訴她一聲。”

  “是。”

  祝纓又将縣衙看了一回,人人看她的目光都帶一點殷切,圍随她往清風樓而去。清風樓的宴上,本地士紳見到祝纓都有點小激動。莫縣丞不能說不好,他挺好的,士紳能在一些事情上糊弄他。但也有些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像祝纓在的時候為所有人謀更大的利了。

  這種心事,又都是不能言說的。所以大家對祝纓格外的熱情。

  唯顧翁最得意,如果祝纓在福祿縣再多呆一陣子,或許别人還有機會,可現在,他的孫子還是獨一份呢!

  祝纓與父老說些家務事,又問收成之類,又問及氣候。顧翁等人都說:“這些年都是豐收,不是大豐年也是小豐年,都是托了大人的福!”

  祝纓卻對莫縣丞說:“去年我沒有來看,水利道路都還通暢嗎?”

  莫縣丞忙說:“都不敢懈怠的!全賴大人打的底子好。”

  祝纓又說到了學校,問博士:“我在州學裡見着了不少學生,縣學裡還有以前的學生嗎?新生補齊了嗎?都是什麼樣的?”

  博士笑道:“都齊了!全賴大人以前打的底子好。”

  無論問什麼,他們似乎都要捎上一句“全賴大人以前打的底子好”,到第四個人說的時候,所有人都笑了。祝纓哭笑不得:“能不能不說我了?說也換一句。”

  顧翁道:“怎麼能不說,這裡哪一件事不是大人打好的底子?”

  那倒也确實是,祝纓道:“明天我到學裡看一看,對了,以前的學生,我記得有超過三十歲的,他們都幹什麼去了?”

  博士道:“都是歸家,他們各有營生,也有依舊讀書的。大人要是早來兩年,他們能早兩年上進,或許……唉……”

  “窮地方就是這樣,總有一批人沒趕上好時候。”顧翁說。

  祝纓道:“我記得有幾個人上回辦思城縣的案子的時候很有章法,我在縣裡多住幾天,你讓他們來見我。”

  莫縣丞急忙答應了:“是。”

  由于祝纓不飲酒,到宴散時,人人清醒。

  第二天,祝纓先往縣學裡看了一看裡面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都認識她,她也認識其中一半的學生。此處學生也與州城的學生不一樣,見着她的時候拘謹的少,親切的多。

  祝纓又點出了其中幾個人,問道:“你們去年往州裡考試,發還的卷子都給你們批了,都看了嗎?”

  “是。”

  祝纓又指了其中幾個她認識的學生,将他們帶到了清風樓。幾個學生既激動,又有點摸不着頭腦,不知道要幹什麼。待回到了清風樓,卻見樓下莫縣丞已帶了另幾個人站在了外面等候。

  彼此一照面,心頭都是一動——大家好像都共過事。這些人也都是前縣學生,因超齡等原因離了縣學回家的。不過因為許多人是有親戚關系,聯系也沒有完全的斷,其中有兩個現在還住在縣城裡呢。

  他們所謂的“共事”不是指縣學同學,而是他們都共同為祝纓幹過一件事“清查黃十二郎案”。他們忙了幾個月,不但涉及了田畝、戶口,還幫着收狀子、分類等等……

  那可真是一段忙碌卻充實的日子啊!

  現在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