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第7頁)

  博士被她這個想法驚呆了:“什麼?”

  祝纓道:“梧州草創,他們既是本州學子,難道不該出一份力?”

  “是、是征召麼?”

  “我隻管飯。”

  博士想了一下這些學生的條件和資質,道:“那其他的學生呢?”

  “既然年輕,就好好讀書!”

  “是。”

  博士跑去州學,先将名單上的學生召集起來,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應刺史府的差。祝纓隻管飯,連個官職也不肯給,實在說不出“征召”這個詞。學生們也有願意的,也有猶豫的。博士也覺得這個事兒它不保底,沒有強勸,讓學生們自己再考慮考慮。

  趙振的年齡不在這個線内,偶然之間聽到兩個同學在嘀咕,他趕緊去找到了博士:“博士,刺史大人召人去,必得二十七歲麼?要是不夠,能不能也去?”

  博士瞪眼道:“沒叫你,你湊什麼熱鬧?你還是讀書為上!今時不同往日,你算趕上好時候啦,再用心讀兩年,能做個貢士上京也未可知。”且這小子還是福祿縣的。

  趙振心道,我做貢士或許是可以的。貢士離能夠做官還早呢!還得再考,考完了又要看吏部的心情。

  “那不如現在就跟着大人做些實事!”趙振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去,央博士為他說兩句好話。

  博士必不同意,趙振自己的路子比博士還多。他是福祿縣人,祝纓還認識他。他索性跑到刺史府,向祝纓自薦。

  趙振跑到刺史府門外,門上管得嚴,不是府裡的人不能随便進。趙振給自己鼓鼓勁,又想顧同當年“私奔”之壯舉,給了門上一個紅包,央他們代自己通傳。

  過了一陣兒,門裡出來兩個人,趙振一個激動,以為是說他,不想是兩個生面孔,說着獠人的話走過去了。因為他給了紅包,衙役就順便告訴他:“是長史和别駕,大人正要他們全家都學些官話,這想必是準備去了。”

  趙振心不在焉地點頭,接着,又有衙役腳步匆匆地走出去,趙振從長凳上站了起來——這也不是找他的。

  第三撥才是來對他說:“哪位是趙郎君?大人有請。”

  趙振趕緊跑過去:“我是!”

  他準備好了一肚子的話,進了簽押房之後先行禮,祝纓問他:“你有什麼事要對我說嗎?”

  趙振有點磕巴地說:“大人,學、學生願願、意。”

  “什麼?”

  趙振趕緊補上:“聽博士說,大人要二十七歲以上的人,學生也願意為大人效力。隻要不是配藥非得要百年的人參,九十九年的不行,那我就願意!”

  祝纓道:“事情多,累,來了就得幹活,你也沒功夫去學裡了。”

  “我願意!”趙振說。他還準備了一肚子的話,以證明自己可以勝任。

  祝纓道:“那行。”

  這就行了?趙振沒想到會是這麼的容易。

  第三天,他與三個同學就齊刷刷地到刺史府報到了。與他同來的,一個荊生是荊綱的族侄,今年剛好二十七歲,有家有業、有妻有子。另一個姓方,年近三旬了。都是南平縣人。最後一個汪生是思城縣人,現年整三十了,本來也就要從州學退出了。

  四個人裡有兩個都不是本地人,祝纓給他們安排了住處,就在府外不遠一個小院。四人平時可以跟着刺史府的食堂一起吃飯,每天早上也來應卯,并不領俸祿,隻是包吃包住。

  待遇不高,到了刺史府的第一天就領了任務。祝纓讓他們先幹一件事——摸底。一是摸清有多少糖坊、多少甘蔗地、各坊大約有多少工人之類。二是将城内的外地人的情況稍作打聽。先幹這兩樣,從南平縣開始。其他兩縣等南平縣的情況摸完了,再說。雖然隻有四個人,範圍一縮小,時間上又沒有很限制,四人也不覺得辛苦。

  趙振有點小激動,當年他的同學們幹的就是在思城縣幫忙核查人口、田畝等事,這是要有大事啊!汪生比他大好幾歲,也知道當年思城縣的事,亦覺得是個機會。

  四個人幹勁十足地跑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