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第2頁)

  “是。”

  連趙振他們也都聽住了,一旁小吳更是恨不得将這些話都刻下來。

  祝纓又略提醒幾句,接下來就不再說什麼教訓的話了,問起他們在國子監的同學,主要是一些保送生,明着問這些人在國子監的情況如何。

  一頓飯吃完,祝纓又給他們贈送了些文具之類,才讓人将他們送回去。

  一等到假期結束,祝纓就聯系上了嶽桓,請求到國子監裡去看一看。

  嶽桓道:“這麼些個刺史、别駕,就你對這些保送來的學生最上心!還怕我對他們不好?”

  祝纓道:“哪兒的話?我那兒不是還缺個縣令麼?不但缺縣令,還缺縣丞。想看看有沒有合适做縣丞的。”

  這個事兒嶽桓是非常樂意的,他說:“明天早朝後,你同我來!”

  祝纓笑道:“好。”

  有嶽桓帶路,事情就簡單多了。國子監裡大部分人不太認識祝纓,看她一身紅過來,還以為她是哪家祖蔭過厚的公子哥兒。還有人說:“奇怪,沒聽說京裡有哪家兒子惹了老子要被扔過來讀書的吧?”

  “不能是宗室吧?”

  猜來猜去,也沒猜出個所以然來。

  嶽桓道:“保送來的,多半不如考進來了。當然,比蔭進來的一些頑劣之徒要好些。蔭生裡也有好的,父祖都是官員,懂一些。偏僻地方的更差一點,像趙蘇那樣能自己能考的,鳳毛麟角。既是親民官,還是要好一些的。否則百姓受苦。”

  祝纓道:“選個縣丞,縣令還是要從已經出仕的官員裡選的。”

  “哦。那也行,是該有個主官帶着。你看看,這些!”

  祝纓道:“額,向您打聽個人。”

  “你心裡有人選了?”

  “還沒有,想看看。”

  祝纓心裡隻有一個大緻的想法,遇着尚培基這種人,祝纓也警惕了起來,不肯看着學問好就選定了。如果學問不好,又很難能夠出現在她的面前,她就采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魯刺史的眼光、手腕都還是不錯的。

  這個不錯是指,他手裡出來的人,都很好用。

  本來,她可以向盧刺史打聽,盧刺史離她的地方更近,學生生長的環境與梧州更像。但是盧刺史去年已經來過了,今年沒輪到進京。這一來一回就麻煩了。

  祝纓就向嶽桓點菜,看一看魯刺史保送來的兩個學生是個什麼樣子。一看之下,覺得還算滿意。又問嶽桓讨了他們的課業本子來看,最後讓将他們兩個都叫過來面試一下。

  祝纓考試也與别人不同,她不提問,不明說是挑選,隻是說自己以前是魯刺史的手下,現在來看自己的學生,順便看一看他們。然後就與他們閑聊,套一套家庭情況,看一看他們的身上有沒有奢侈生活的痕迹。套一套有沒有出仕的意願,是想自己考,還是有機會就上之類。

  話鋒一轉,向他們講了魯刺史的厲害之處,由此引到自己當年辦過的一些案子上。什麼口上講的大道理都是虛的,看他們在一個案子中對待弱者的态度、對待孤寡婦孺的安排、對待諸如商人、奴婢這樣的身份人的評價,大概就能看出來這個人怎麼樣了。

  祝纓與他們聊了半天,定了其中一個叫杭勤的學生,他更年輕一點,今年隻有二十歲。他親戚也沒有當官的,宗族也不大。

  祝纓看好了人,沒對兩人說什麼,對嶽桓使個眼色,嶽桓就将二人打發走了。祝纓又意思意思地去與範生他們說了一回話,謝過嶽桓,走了。

  這才去往吏部,與他們協商任命。

  尚培基被召回京中賦閑,福祿縣的縣丞就先預定了杭勤來頂着,不至于把縣裡的事耽誤了。有了縣丞,縣令就不着急了,祝纓打算回程的時候與盧刺史碰個面,詢問一下盧刺史那裡有沒有合适的可以升做縣令的人。既是賣刺史一個人情,也是容易打探此人的底細——顧同可還在盧的刺史手下當官呢。

  然後是小吳,他已混迹官場數年,每年的考評也都還過得去,品級、資曆也都攢夠了,祝纓于是推薦小吳做個縣令。吏部的熟人夏郎中也給祝纓面子,拿出個本子來,說:“這些都有缺的。”

  祝纓問道:“這幾州的刺史别駕,都是什麼人?我得看看,别再是我得罪過的,我給人送出氣筒,那我可不幹!”

  夏郎中哭笑不得:“你還真是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