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第7頁)

  當然也有好的地方,祝青君說,梧州、吉遠府的感覺比别的地方都好,男女和樂。姑娘們識字的比别的地方都多,有管事的女人,女工也多,女人們不像别處那樣會避人。别業的人口增加的一個來源竟然是一些跑過來“避禍”的人,其中很多是女子。祝青君的字裡行間都透着一股舒展。

  又寫别業的事現在主要是花姐在管,别業内倉儲豐盈,隻有一些口角、打架的摩擦,目前還沒鬧出過人命。下面的小寨裡倒有兩樁兇殺,但是小江給破案了。“莊丁”打獵打人都是一把好手,也很聽話,侯五對他們按時訓練。巡邏得都很上心,且很尊敬祝家人,沒有發現所謂壯丁無視老兩口和花姐等人的“以下犯上”的情況。

  祝纓暗道一聲慚愧,害!她在京城就幹着“以臣挾君”的勾當。

  項樂主要寫了内三縣的情況,此地如今已是吉遠府了,但是他們還是習慣稱之為内三縣。内三縣開荒的情況不錯,人口也多了不少,項樂還寫了一府三縣的官員情況,官聲如何之類。又去官學看了看,最後說“可惜府裡的番學沒了,不過朱大娘在别業又開課收徒,番學裡的醫學部仍在,各家又送子弟到别業,仇文不上山,蘇燈情願到别業授課,又收了二十個學生教授原本的課程”。

  要是我現在還在别業就好了!祝纓心想。

  祝纓将這些字紙都收攏好,依舊放到箱子裡,蓋上箱子,手指敲着箱蓋。

  做大理寺卿,官兒升了,可能做的事比當梧州刺史的時候少多了!

  祝纓有一種申請外放的沖動,至少在地方上,她能說了算。

  她最終壓仰住了這種沖動,轉而給南方寫了幾封信。先是對别業的事務進行安排,再三叮囑,不可沖動“興兵”,家底子薄,沒個人統籌容易把自己給耗死。讓家裡人别擔心自己,自己在京城穩一穩,會相機給别業一個交代的。讓家裡人都保重身體,不用給京城送錢了,她有。

  再寫信給蘇鳴鸾,說她擔心得有理,不但梧州這樣,山下也是這樣的。所以她現找的路子就是耕織之外,再添一個“工商”。成不成的,試行起來感覺也還湊合。以後再出現問題,那就再去解決!凡事不能想着畢其功于一役,好在咱們都還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孩子也會沿着這條路走下去的。

  寫着寫着覺得全是股王雲鶴的味兒。放下筆,自己也笑了。

  既然寫了,就将要寫的都寫完,還得寫信安撫一下喜金等人。再回山雀嶽父一封信,老頭兒聽說祝纓給他兒子林風也弄了個官,特意緻謝。祝纓也不客氣地回信給他派差:盯一盯喜金和路果兩個人。

  還有郎锟铻,告訴他,阿發年紀太小了,再長大一點她再看看吧。不管怎麼樣,她都會代為謀劃的。

  諸如此類。

  …………

  寫完信,祝纓特意又派了祝文帶上兩個人,又攜兩箱皇帝賜給她的東西,再添一些金帛之類,湊了一船的東西,往南方送去。如今是九月,即使遇到各地刺史進京河道擁擠,他們在十一月末也能到梧州了。

  正好能趕上那邊準備過年。

  上兩年都是家裡給她送東西,今年也得她給家裡送些東西才好。

  打發走了祝文,祝纓便開始清點祝青君和項樂帶回來的“南貨”。項家這些年背靠着祝纓委實發了一筆财,雖不是過年,又打點了一些東西給祝纓送過來。

  此外又有張仙姑給準備的很有特色的靈芝、南方的草藥、水銀朱砂之類,又有大量的果脯、蜜餞。祝纓将這些東西看了看,從出揀出一些,分了幾份,命往幾處人家送去。

  隻有劉松年家是她親自去的,拎了朱砂等幾樣,劉松年更喜歡梧州的甘蔗紙和土布。

  接下來,她依舊是上朝、辦公。

  這一日,剛散朝,祝纓走在回大理寺的路上被一個人攔下了,祝纓先開口,道:“李兄?”

  李彥慶擡手為禮,對她說:“打擾了。”

  祝纓還了半一禮:“這是有事?”

  “是,有事相求。”

  “不知是什麼事呢?”

  李彥慶道:“是有一些鴻胪寺的事情想請教的。”

  “這邊請。”

  祝纓将他請到大理寺,先對大理寺的人說:“還照昨天安排的來。”然後帶李彥慶去了自己的房裡,請他坐下。

  李彥慶接過了茶,道:“祝兄知道的,安德公主又薨了,此外還有一些事,沈少卿忙得不可開交。可今年外番又多了起來,他們沒趕上年初正旦恭賀陛下,如今倒有幾個接着了陛下登基的消息想來道賀的。我想請教一下往年都是怎麼辦的。像這樣特殊的情況,祝兄有什麼指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