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第2頁)

  一旁,項樂飛快地摸開了腰間的招文袋,抽出筆來記錄着。

  待所有人都講完,祝纓道:“我知道了。諸位各位報上的數準确嗎?不是信不過諸位,諸位也知道,而是下面層層上報,必有些餘量。咱們現在說的是實量,接下來是要分配的。做得好不好,也是考核各位能力的标準!今年諸位的考核,要是拿到吏部去,恐怕是不大好過的。與我說明白、把我的事辦好,吏部那裡,我具本為你們争!”

  王刺史大大地松了一口氣,道:“下官說的應該……是準的。”

  陽刺史猶豫了一下,看了看門外,旗杆上挂着兩個蕩秋千的人,歎了口氣道:“我雖未受兵禍,可是……”

  祝纓道:“嗯,知道了,給你減一成的量。時間緊急,容不得咱們仔細摸查了,隻好放些餘量。圖來。”

  一張北地的輿圖被擺開了,祝纓提起墨筆在上面寫寫畫畫:“以縣為準,分為三類!”

  她将整個北地劃作三個部分,第一類就是臨敵最近、被洗劫過的,這些地方今年得其餘地方支援。第二類是離内地近的,保存得比較完整,這些地方的賦稅按比例征收,是有比較大盈餘的地方。第三類介于兩者之間,賦稅減少,在保證收支平衡的基礎上,有少量的盈餘以防萬一。

  各縣都有具體的數額。

  分配完了,祝纓問道:“如何?使君對各縣的情況,應該還了解吧?”

  這個,還真不是特别的了解。陽刺史道:“天使稍待。”他很快回頭,對手下的縣令使眼色,縣令開始報自己縣的數目。

  王刺史也開始掏袖子,翻出具體的數目。

  在此基礎上,祝纓與四位刺史又将數目做了些調整,定了一個調子。

  然後是關于征發人伕,丁役是要征的,各地冬季修渠是一件,糧草轉運又是另一件。此外還有留一些備用。因為打仗,必會有臨時的征發,所以要留一些民力。同時祝纓又安排:“要準備冬衣、被褥之類以過冬。”

  王刺史道:“是呢!四城被洗劫,這個冬天難熬的。”

  又是一番商議,數目又定了出來。祝纓特意要了一些餘量:“今年大家都過一過苦日子吧,各衙司的俸祿照發,多餘的讓他們把手都縮回去,共克時艱。”

  祝纓自始至終沒有提“抑兼并”的話題,卻說:“蕭何之所以貴重,因沛公至鹹陽,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諸位一定要慎重。”

  衆人唯唯,陽刺史看了王刺史一眼,兩個難兄難弟都被折了點面子,交換一個眼神,想要晚上再私會一番,商讨一下如何應付這位“天使”。

  祝纓又說了:“陳放,念。”

  陳放念的是從吏部那裡抄來的名單。

  祝纓道:“還差了不少,要做事,須得先把人補齊了。”

  要說北地百姓也是倒黴,日子過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有了災荒,本以為朝廷赈個災就完事兒了,沒想到從此再沒有了安甯日子。不但生活變糟糕了,管着自己的官員三天兩頭的換。

  開始換了一批,說是把貪官給換了。不幸先帝駕崩,跟魯王沾邊的又被清洗了一批人,再換人,又來了為什麼抑兼并、新法之類的官員們再互相揭老底兒,又清掉了一批人。

  如今北地四州還缺着不少人,得補。

  她先把自己的學生們能提的提一到兩級,能暫做一地的主管最好,這些人她是用過的,做些庶務是極佳的。再有缺,就地再選。

  祝纓道:“選資曆夠的,再考個試吧。本地良家子,都可以報名。要快!”

  陽、王二人無可奈何,隻得暫時依從,祝纓說得對,他們今年進京的考核是個很大的問題。如果祝纓能扛了這個事,他們倒也願意先聽一聽。王刺史腹诽了一句:形似閹人。陽刺史腹诽了一句:神似纨绔。

  雖然祝纓這個“考試”很有點王雲鶴的味道,但是“本地良家子”,好像又……

  然後是安排監督,她有四十個北地子弟可與本地溝通消息,又指派蘇喆、卓珏、陳放等人為她收訴狀,凡有冤屈之事,都可以報過來,由她來核定。蘇、卓、陳、項等人以及祝青君,每人配幾個本地子弟,以方便傳遞消息。

  一切安排完畢,祝纓笑道:“正事說完了,各位用過了飯再走吧。我這裡有從京城帶來的一壇好酒。”

  刺史們推辭不得,隻得留下。

  祝纓又對顧縣令道:“為我将鄭翁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