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第2頁)

  不好也比死了強,看到皇帝往禦座上坐了,大家的心情都不錯。

  今天比較大的兩件事:一、祝纓凱旋回來了,二、西陲的事情。

  由窦朋先起個頭,說了祝纓已經回來了,但是他現在缺人手,要求把祝纓調到戶部尚書。

  窦朋是以丞相兼着戶部尚書的,不是他不愛這份權,實在忙不過來了。要麼添個丞相——窦朋還沒發現誰合适又能幹,要麼把身上的部分兼職拆出來給别人。

  在窦朋看來,祝纓這個替死鬼真是再合适不過了。梧州和北地,一南一北都幹得不錯,說明什麼?說明不是撞大運,碰巧了能治理好這個地方,而是有能力因地制宜。馬上各地刺史就要來了!跟下面算賬的事兒,交給祝纓正合适。

  皇帝輕咳一聲,道:“可!”

  諸王、大臣,眼神亂飛。

  祝纓回來得又快又簡捷,這是反常的。通常而言,這樣“大勝”的,最後壓軸回來都得慢一點、歡迎儀式盛大一點。整場戰争從冷平輝那兒算起也得有三、四年了,善後的工作就得花些功夫。

  而且,如果條件允許,戰勝了的将領們是會在自己凱旋的時候帶上“異族”的使者的。

  祝纓自己跑回來了,把此戰的兩個大大的果實——兩位胡使,留給了駱晟和鴻胪若說是“親近”“香火情”那這情份也太重了!反常即妖,看來之前陛下病得确實嚴重,才着急召祝纓趕回來。

  之前消息靈通人士确定了一點:祝纓是簡在帝心的。

  這事兒沒得争,魯王謀逆,祝纓把握住了機會。

  皇帝生了一場大病,就要給予信得過的人更高的位置,就像當年先帝把姚臻放到吏部尚書的位子上一樣。

  祝纓卻不想接這一攤子破事。當年,她還是個小破縣令的時候,覺得整個朝廷挺好的,一個龐然大物,穩重如山。官越大、管的地方越大,才發現這朝廷也爛。

  她當刺史的時候,跟戶部讨價還價,覺得朝廷見天從她們地方上收這麼多的錢糧。後來才知道,裡面到處都是窟窿,以前年景好、沒有大開銷還能糊得住,現在……

  在地方的時候,她可以跟戶部賴賬。如今自己管戶部,要怎麼平賬?!!!

  祝纓忙出列道:“不敢。”她誠懇地向皇帝解釋,說自己“年資淺薄”,不敢接這麼大一個活兒。自己的使職還沒交割完,而且她還是大理寺卿呢,那個活兒幹得更順手。得讓合适的人幹合适的事。

  窦朋急了:“什麼大理寺?施季行這兩年不是暫代得挺好麼?還讓施季行以少卿暫管!”

  皇帝也覺得窦朋說得對,道:“卿不必過謙,你是國家棟梁,沒有比你更合适的啦!”又大力誇獎窦朋,“你看,窦相公不戀棧權位,以戶部相托,你如何能忍心讓他再操勞呢?就你啦。你們說呢?”

  窦朋是願意的,太子也說:“陛下說的是。”

  冷雲等人巴不得祝纓再升一升,鄭奕等人更是希望“自己人”腰杆再硬一些。冼敬等人也沒有反對,如果祝纓都不合适的話,那其他人就更能被挑出毛病來了。

  最不樂意的是祝纓本人,皇帝卻對她說:“你一向勇于任事,不是說過不挑活的嗎?”

  嘿!他腦子突然就好使起來了。

  祝纓見狀,不好當面硬杠,隻好安靜低頭裝恭順。心裡打的卻是一個“我先去摸摸底,如果不好幹,找你們談妥了條件再說”的主意。她現在還不了解戶部的整體情況,一頭紮進去怕被坑了。

  皇帝高興地說:“這就對了!你有功,也當表彰獎賞。”

  祝纓又說:“不敢。北上之前,臣寸功未立,陛下加臣金紫光祿大夫,臣當是預支的。如今是臣來還功課。請陛下對将士們論功行賞,臣已經得到該得的了。”

  皇帝笑眯眯地:“不必過謙。”

  昨天他隻賜了個宅子,到吃晚飯的時候才想起來:诶?我光給出去個宅子,其他的還沒給呢!

  今天就給補上了,從來軍功最重。鄭、冷兩家本來有爵位,就是升格、增加食邑。祝纓頭回立功,就給個爵位。

  祝纓又推辭:“比起國初的功臣們,臣些許微功不算什麼。”高了她就不肯要了。

  皇帝給了她一個子爵,食邑兩百戶,祝纓這才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