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第7頁)

  陳萌感受到了責任艱難,少年時代的窒息感重新籠罩住了他。

  比他更難的是施季行和林贊。

  刺史進京,這回來了一個刺兒頭。他不是刺史,是輪着進京的别駕,名叫江政,他不但帶了相應的文書、押運糧草、貢士等,他還帶了一個大案子來!

  他的轄内,有王氏的一支。平日裡看着是名門望族、樂善好施,實則暗中惡事做盡。乃有逼-奸母婢、殺人滅口等事,在清查此事的過程中,又牽連出了“内亂”,以及強奪民田之類的勾當。但是當地的刺史畏懼王氏的權勢,代為隐瞞。

  江政暗中帶着一溜的人證、物證,一氣到了京城,非得把這事兒給辦了不可。

  施季行特别羨慕祝纓,不用管些破事兒!

  祝纓是通過趙振等人知道的這件事,趙振在大理寺裡,一看情勢不妙,當晚便到了祝府,如此這般将大理寺的事情說了。

  “我瞧着不對,雖然他們平日裡也做些惡事,但能遞到大理寺的不會是這樣的。不止這一件,前天還收到一件,也是魚肉鄉裡緻人死命的,都是些與京中大戶能扯上關系的。他們是不是瘋了?”趙振說。

  江政這個人,祝纓有點印象,如果沒記錯,應該是當年被政事堂踢出京城曆練的人之一,與她、羅甲秀一批的。

  祝纓道:“我知道了,你回到大理寺,隻記着一句話——依法而斷!隻要你秉公辦理,出了事,我頂着。”

  “是。”

  祝纓不動聲色,留趙振吃了個晚飯,飯後,趙振回宿舍去,祝纓将祝青君、項安喚到了面前。

  二人都打扮得很利落,雖然個頭不是很高,看着卻都極順眼。

  祝纓道:“家裡快來人了,不能總讓他們惦記着,你們也回一趟老家。”

  她打算從京城打點一些物品,派祝青君與項安押運南下。京城的消息源,暫時移交給另一個女孩子祝晴天。這姑娘今年不到二十歲,也是别業出身,特别的喜歡蘇晴天,北上的路上受過蘇晴天的照顧,便想以蘇晴天為榜樣,把自己的名字也改叫做晴天了。

  項安是一直跟在自己身邊的,項母總是不放心她,祝青君是花姐托付給祝纓的,現在讓兩個人帶着官職告身回去一次,也好安一安那兩個人的心。花姐猶可,項母年紀已經不小了,不讓她看到女兒有個“歸宿”,怕她死的時候有遺憾就不好了。

  二人應是。

  祝纓對項安道:“二郎、阿漁留在京裡,我還有用,他們有什麼信件,你為他們捎去。”

  “是。”

  祝纓對祝青君道:“你另有差使。”

  祝纓親自打點給家裡的東西,特意選了一箱子紫綢給張仙姑、祝大裁衣服。且叮囑祝青君:“回去之後,多操心操心别業。侯五上了年紀了,别業的守備,你要撐起來。會遇到難處,但是你已經是校尉了。”

  “是!”

  “你再在京城就是浪費功夫了,如今名正言順又有官職,帶着官職回去。把别業替我管起來。那裡的事務,你與大姐商議着辦!跟在我身邊這幾年,該學的、該會的心裡也都有數了。要管起來!”

  “是。”

  祝纓的意思比較明白了,别業要交給祝青君打理,祝青君心神激蕩。她喜歡北地,在那裡,她可以憑借真本領一刀一槍地拼出一番事業來,不管你是主人還是奴隸,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砍下一顆頭顱就記一個數。回到朝廷,好像一下子就不做數了。

  好比到一戶人家幫傭,搬一袋米給一文錢,看你搬了一百袋,突然給一個值一百文錢的簪子,告訴你,簪子就值百錢,但是我不給你錢。明天你也不用來了。這簪子呢,你想拿去兌錢,還沒地兒兌去。

  憋屈得要死!

  祝纓又取出一份文書來:“這個,拿回去與蘇鳴鸾一道鑽研,這是制鹽之法。”

  “是。”

  “無論聽到京城有什麼消息,都不要慌亂,要鎮定!”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