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得祝纓不像是與他更親近,而是與陳萌交情更深的樣子——陳家父子與祝府往來反而更密切。
祝纓打開帖子一看,就懷疑這帖子與近來朝上的事情有關了。
她不動聲色,對蘇喆、林風等人說:“明天府裡好好準備,鄭相公要過來。”
蘇喆一看趙蘇等人都不在跟前,自己責無旁貸地問:“是發生什麼事了嗎?”
祝纓道:“能有什麼事?有得商量就不算大事兒。”
蘇喆還是不放心,她近來很閑,嶽桓做了禮部尚書之後對她也如姚臻一樣的關照,同樣的,也沒交給她什麼差使。
嶽桓比姚臻不同之處還在于将她看作個學生。蘇喆曾被祝纓帶到嶽府許多次請教,她又在劉松年府裡呆過,嶽桓與楊靜也稱得上是“同門”,都是從嶽桓祖父那裡傳下來的學問。蘇喆請教楊靜的事兒,嶽桓也知道了。嶽桓看她像看晚輩,又尋了些書籍來給她布置功課。
學習,蘇喆是喜歡的,但是嶽桓與楊靜一樣,教授的東西總是能時不時地讓她難受。
她是比較樂見朝廷有點事,能讓她做點事,免得鬧心。
她特意留到了最後,又纏着祝纓詢問。
祝纓道:“應該是朝上的事兒。或許,與陛下這些日子的舉動有關。”
“陛下近來好像是越來越有章法了呢。”
“對呀。”
“那是好事呀。”
祝纓道:“那要看你怎麼看了。”
蘇喆疑惑地問:“人主無能,朝令夕改、不能令群臣拜服,朝廷就會混亂,天下就會頹喪。皇帝有章法,怎麼會是壞事呢?”
“嗯,那對天下似乎是有些好處的,可對具體的大臣,就未必了。你這些日子,隻管看,看陛下與丞相們之間的相處。”
“看不到哎……”
“把邸報仔仔細細地讀,讀一讀官員調動。認真聽,聽一聽京城的變故。再好好想一想。”
“是。”
蘇喆滿腹疑問地走了,她還是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有章法的皇帝會有負面的影響。
而祝纓則親自理了一遍明天待客的步驟,以免出現什麼纰漏。
…………
次日,早朝,平安無事。
祝纓有條不紊地處理着手上的事務。
政事堂裡卻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窦朋看到了一份奏本,喚了鄭熹一聲:“恭安公主下降令郎的事情,你怎麼看?”
鄭熹回過神來,道:“哦,本已議婚,因為先帝駕崩,故而擱置了,如今未到三年之期。”
窦朋道:“公主下降,又與旁人家不同。”
鄭熹道:“還是再斟酌斟酌吧。”
陳萌與冼敬也看了過來,鄭紳一旦尚主,鄭熹就與皇室算親家了,關系更緊密了,這對冼敬來說可不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