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熹點了點頭:“兩處消息,都是說的召集大軍。”
他有兩個消息源,一個是小冷将軍,另一個就是他的表弟,兩處驗證,應該不會差太多。
陳萌道:“這下好了,窦相公走不了了。”
“嗯?”
“他有退意了。”
“啧!”
朝上,這個消息并沒有被擴散出去。退朝後,皇帝召了丞相與幾位将軍議事,祝纓因為有經驗,也被召了過去。
到了這個時候,陳萌才知道了全部情況——
鄭熹說:“番主暴斃,昆達赤與其兄争位勝出,為了壓服衆将大臣各部酋長,親率大軍犯邊。号稱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不過據冷、姚二人所述,實際不過七、八萬。”
冷是小冷将軍,姚,就是鄭熹的表弟姚辰英。昆達赤手上的兵馬一共七、八萬人,還未必全都聽他的,可冷、姚手中的兵馬更少!因此小冷将軍是吃了點虧的,見勢不妙,火速報急!
皇帝怒道:“亂臣賊子!本性若此,怪不得會擅動兵戈!”他平複了一下才問:“諸卿有何話說?”
老将已經沒了,幾個将軍各抒已見,都想請命:“七、八萬,分三路,應該也是各個擊破。”
“命姚辰英堅守,拖住一部,聚力圍殲項他兩路……”
說得都在理。
皇帝又問祝纓。
祝纓道:“七、八萬人,這麼短的時間怎麼弄得起來的?”
鄭熹道:“哦,先是派了小股遊騎,吃了虧,其後結集的大軍。這些年,邊境上不時有些小沖突,邊城也習慣了。”
添油麼?
祝纓有些疑惑。
但無論如何,兵得調——這是兵部的事,糧草需要調度——這就是戶部的事了。當下決定,先期調集五萬兵馬備邊。
祝纓對于戰争是有預算的,以一場北地戰争的額度準備的,上一年沒用完的就滾到下一年,錢糧倒是有。
然而前線的戰事不等人,集結兵馬、開撥,尤其是糧草轉運,都需要時間。這邊增援還在路上,那邊就已經快要頂不住了。
姚辰英有經驗,但情況與上次不同,上次的胡兵不是傾巢而出與他拼殺,這一次是昆達赤親率大軍督戰。姚辰英拼盡了全力,以一介文官硬是守住了城池,但是百姓也無法自由出城了。
小冷将軍則是苦于兵馬不足,隻能與敵軍一觸即回,不敢深入。
朝中着急,連窦朋的病也好了,回來了政事堂,寫好的請求休緻的奏本也不拿出來了。
皇帝見着軍報沒有好消息,頗為氣憤:“我的江山、我的百姓,就為了給他立威用的嗎?諸卿,拿出辦法來!”
祝纓想了一下,出列道:“臣願往。”
皇帝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說:“戶部也須得你主持。”
祝纓道:“昆達赤不會在前線僵持太久,他本來就是因為地位不穩才要急着立威的,應該沒有準備得太周全,不能持久。孰輕孰重,他應該有數。現在隻要不讓他占到什麼便宜,消耗他,他自然會退。但如果讓他嘗到甜頭,不吃飽了他就不會輕易撤離。那時就麻煩了。
前線吃緊,需要有人協調,臣在這上頭有些心得。戶部如今沒有大事,臣去去就回,不會耽誤事的。”
鄭熹不想讓她去:“要是這樣,下令前線堅守即可,何須你親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