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第2頁)

  鄭熹不想讓她去:“要是這樣,下令前線堅守即可,何須你親自去?”

  鄭熹不想的,冼敬雖然不懂軍事,那就一定要反對鄭熹,他說:“尚書曾節度北地,有經驗。蓄力一擊更合适,不要像當年北地一樣拖拖拉拉才好。”

  陳萌眼看戰事又起,想要做的革新得暫停,又想祝纓的爵位被削了,上前線再撈一筆軍功換個爵位合情合理。領兵又能培植勢力,祝纓正好缺這個。他也需要一個能填補窦朋缺口的人,因此極力贊同。

  窦朋無可不可,隻覺得祝纓确實有經驗,那她說行就去呗。

  三比一,鄭熹敗下陣來。他仍不死心,問道:“你要怎麼做?”

  祝纓道:“先禮後兵,請發一道國書,責問昆達赤,為何不遣使向朝廷報喪。”

  按照道理,他應該先報喪,國書使節來往,這邊承認他的地位。現在他把這一步省了,就可以拿來做一點小文章了。

  至于其他的,得等她到了西陲看具體情況再說。還是以防守為主,朝廷反攻的準備并不足。

  皇帝拍闆:“卿便節度西陲,早去早回!”

  祝纓領命,又向皇帝提了條件:“臣要用一些人,以建幕府。”

  皇帝道:“準了。”

第423章

動員

  皇帝拍闆之後,細務便由戶部、兵部等處到政事堂去商議,拿出個章程來再報給他。

  鄭熹壓着脾氣,直到出了大殿,才說:“既然如此,戶部、兵部都先拿出自己的章程來。救兵如救火,要盡快,明天就要有個條陳拿到政事堂。子璋,你要離京,戶部的事也要安排好。”

  “是。”

  陳萌聽出鄭熹的話音不對,姓鄭的竟是打心眼兒裡反感祝纓出京的。他悄悄對祝纓使了個眼色,也不知道祝纓看到沒有,竟然一句解釋沒有地去了戶部。

  陳萌算了一下今晚是窦朋值宿宮中,打算晚上與祝纓碰個面,好好說一說這件事。出京,還是領兵,是要有準備的。原本看着是自己與鄭熹在京中做後盾,現在陳萌有點擔心鄭熹會撒手不管。

  帶着擔心,陳萌這一天看鄭熹怎麼看怎麼覺得鄭熹不對勁,放東西手更重了、話也少了、陰着臉把政事堂的官吏吓得噤若寒蟬。

  古怪……

  他哪能體會得到鄭熹的焦慮?鄭熹是預防着丁憂,要讓祝纓留守朝廷看家的,老郡主前兩天又是一場病,祝纓這就要走?

  鄭熹當然知道領兵是好的,但西陲有冷、姚二人,對鄭熹而言并不着急!祝纓跑去幹嘛?

  他在落衙前就離開了,祝纓出了戶部就看到他正在通往宮門的路上慢慢地踱步,很識趣地跟了上去。鄭熹問道:“一會兒有什麼事情不?”

  祝纓道:“聽您的。”

  聽聽聽聽,這是心知肚明,這是明知故犯。鄭熹道:“跟我來。”

  鄭熹今天坐車,祝纓跟着上了車,祝彪牽着馬跟在車後。車上,鄭熹閉目養神,很快又睜開了眼,眼前的祝纓還是一臉的平靜。

  他們彼此之間太熟悉了,至少鄭熹是這樣認為的。心思極深處不可言說,但日常相處中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是什麼意思,已然可以不用明言。祝纓知道他為什麼不高興,并且不覺得這是什麼大事,因為他自認能夠安撫住他!

  所以祝纓一點也不慌,隻有他一個人在演戲!

  更讓人生氣了!

  豈有此理!

  晾着他,他必知道自己是什麼意思,反而顯得自己像是個小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