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第2頁)

  來的時候,小冷将軍就叮囑過:禁軍裡面樣子貨多,雖然有節帥,他在北地的時候也不能算是親自領兵,好與不好也在兩可之間,你要趁機仔細看看。

  任沐心道:這下将軍可以放心了。這禁軍竟然不是樣子貨,瞧着比咱們營裡竟還清楚順暢些。

  又走了兩天,祝纓就不往前走了——姚辰英就在前面,祝纓決定把幕府先設在他的州城附近,而不是馬上去邊界與小冷将軍會合。

  …………

  姚辰英與鄭熹長得隻有兩分像,也有四十來歲了,雖然保養得宜,但一部胡須讓他顯得比祝纓老十歲。

  兩人見過禮,互相介紹了彼此主要的屬官,姚辰英便請祝纓入城,祝纓道:“我須先紮營。”讓阮将軍主持,先在城外尋一處合适的地方,安頓這一萬兵馬,自己則帶上幾十輕騎,與姚辰英入城。

  這座城雖然也遭遇了兵火,卻比當年北地的邊城情況好不少,城中百姓臉上雖然也帶一點擔憂與盼望,其中的驚懼憤恨卻輕不少。門前挂白幡的也有,卻不像北地邊城那樣多。

  祝纓将這些看在眼裡,就知道姚辰英是稱職的。

  到了刺史府裡,祝纓又拿出鄭熹的書信交給他。姚辰英接了:“七郎就是這樣,打小就愛操心。”

  祝纓道:“他隻會為自己愛護的人操心,别人他是不愛理的。”

  姚辰英笑笑,将信收好,說:“節帥幕府要建于何處?城中還有兩處地方,也寬敞,一處就在這條街的東邊,另一處在南邊,都已灑掃好了,随時可以用。”

  祝纓道:“哪個離您更近?”

  “東邊的。”

  “那就它了,不過,營裡離不開人,我不能久離大營。各路援軍也陸續要到了,都要統籌。”

  朝廷調集援軍,有幾個來源,禁軍一萬,附近駐軍再調兩處各兩萬,一共五萬。這是三路援軍。再算上小冷将軍本來就有的兵馬,以及之前的援軍。

  這些人都湊齊了,總人數也達到七、八萬,與昆達赤的實際兵力也差不多。

  姚辰英也不強求,隻說:“我将地方留下來,您留個人在城中,方便随時傳遞消息。”

  “好。”

  姚辰英又要設宴,祝纓道:“簡單一些就好,軍中不可飲酒。”

  “明白的。”

  這一場宴很客套,又無酒,祝纓與姚辰英卻相談甚歡!

  祝纓詢問姚辰英糧草、征發等事,姚辰英則要請教祝纓在北地的時候是怎麼統籌的。祝纓道:“都是些尋常事,也都有規矩可循。”

  姚辰英道:“那也不不一樣!朝廷對什麼事沒有個規矩制度呢?不守規矩的不說,便是願意做、心中有百姓的人,照着做的結果也不一樣。有的人能做得好,有的人就不知道怎麼弄出那樣的結果來!”

  姚辰英一不小心還說漏了嘴:“譬如這領兵,自《六韬》至今,多少兵家著述,識字的都看着,領好兵的,少之又少。才見您領兵前來,行進頗有章法……”

  姚辰英早在城樓上眺望過祝纓行軍,見面之前就已經掂量過祝纓的份量了。他以為,祝纓在北地當然是立功了,但是她是以“安撫使”北上的,節度使都是後來的事情,且祝纓主要是坐鎮調協,沒有領兵沖鋒陷陣。

  他對祝纓領軍的本領存疑。

  他有一個論斷:統籌、後勤,祝纓是很好的,這些可以放心地聽她的安排。行軍布陣之類就得再觀察評估一下,如果不行,還是個紙上談兵的,那就不要怪他陽奉陰違了。

  看了祝纓的安排,覺得還可以,他也就不再管軍事,反而想趁機請教一些庶務、民政之類。

  祝纓聽出來了,假裝沒聽出來,随口道:“不過是心細一點。”

  姚辰英道:“千頭萬緒,心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幾路大軍将至,這個軍紀……”

  “我會重申,絕不能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