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第8頁)

  于是便派出了兵馬以“追擊”為借口試探地進攻,果然碰了個硬釘子,昆達赤與智囊商議之後,也就有了下一步——派使者。

  祝纓這個情況,應該與朝廷不是一條心了,則隻要穩住她就行。安南物産再豐富,比起朝廷那邊還是差的,祝纓這個人又比較難對付,主攻的方向不能錯。

  當然,能夠順便要一點好處就更好了。

  番使也不想再直面祝纓與她讨價還價了,趙蘇雖然也難纏,總比面對祝纓好。

  ……

  此後便是番使與趙蘇談。

  番使張口便問:“咱們這兒談妥了,落到文字上,該如何稱呼祝大人?”

  趙蘇也給了他一個答案:“節帥。”

  就說還是趙蘇好!番使終于确定了:祝纓跟朝廷,也不能算是一條心的,她已經不是丞相了,也是個邊臣。

  接下來就好談了。

  番使當然希望能夠将當年從普生頭人那裡得到的好處延續——普生頭人每年都會給西番不少孝敬,當然,最近這些年都便宜邊臣了。

  趙蘇當然不可能同意,非但不同意,還要求将普生頭人交出來,理由就是他與刺殺祝纓的刺客有勾結。

  番使當然不想交出這個人,這是一個勾子。趙蘇便說番使沒有誠意了,刺客都還護着,讓人如何相信呢?

  一番讨價還價,番使提出,交出普生頭人可以,但是希望安南可以提供茶、尤其是鐵器等。趙蘇認為茶可以随便交易,但鐵器自己也要用,沒有多餘的。

  雙方又争吵了小半個月,先是約定了大緻的邊界,訂立了和約,不互相攻伐,不收留對方的敵人。然後是關于貿易的,昆達赤派人全面接手安南與邊臣之前的交易,安南不與邊臣做鐵、鹽等方面的交易。鐵器方面,武器沒有答應,但是日用品比如鐵鍋之類可以貿易等等。

  盟書以雙方文字寫就,最後一個字落下的時候,雙方都長舒了一口氣。

  當下,祝纓派祝青君為代表,與番使在關前立了碑,将盟書刻在碑上。番使交出了普生頭人,祝纓這邊開關,放商人通過。

  祝纓這裡,往關上又加派了五百土兵,以防西番使詐。直到祝晴天那裡得到了确切的消息,番将已引兵遠遁,邊境才漸漸安定下來。

  祝纓沒有往政事堂發公文,而是寫了封信送給了姚辰英,提醒他留意西番動向。

第505章

安内

  時已入冬,一切總算在這一年結束之前有了些眉目。祝纓直到确認了西番騎兵沒有再次集結,才再次召集幕府上下,商議之前被打斷了的安南事務。

  這一次到的人比較齊,文武兼有,文以趙蘇為首,武以祝青君為首。雖然蘇喆等人是幕府系的官員,名義上是對整個安南發号施令,但無論從能力還是資曆,仍然是趙蘇第一、祝煉第二,其次才是蘇喆等人。

  祝青君的位置卻是毫無疑問的,以“武”論,資曆最老的其實是侯五,但其人年老,又不曾主持過大的兵事,如今連練兵的事務也管得不多了,所以便隻敬陪末座。年輕者如出身祝縣的祝彪讓他往前,他也不肯。後來者如出身西卡奴隸的木萬山讓座給他,他也不願。

  侯五過來隻帶了一雙耳朵,主人家的奇幻經曆超出了他能評價的範圍,但是張仙姑确實是個好主家。老太太自己不肯往前面來聽事兒,又關心女兒,侯五作為“老家人”就過來聽一聽,回去學一學。

  侯五猜,這事兒得是節帥默許了的。起先說好了的,可以過安生日子了,娘兒倆也着實太太平平過了幾個月,番兵又來了,祝纓還稍稍瞞了瞞張仙姑,末了挨了好幾個大白眼。怎麼也得表現得“老實”一點。

  除了侯五,其他人都是帶了整顆腦袋來的。

  祝纓先起了個頭兒:“咱們繼續吧。因番人耽誤了的事兒,揀要緊的幹了,選出合适的留到明年接着幹,不能一下就把民力榨幹了。先說要緊的,現有一件——邊關。”

  番人叩關之前,就已經有了一次簡單的維修擴建,現在看還是不太夠的,祝纓決定挪一些力役用來幹這個,順便修一些“烽燧”哨卡,維護一下驿路。

  祝青君率先表示了贊同:“縱以朝廷之強勢,也免不了邊境流寇,何況西番也不是什麼老實,議和訂盟隻是不打大仗了,邊境的小部族,缺吃的了、相中什麼想要的了甚至就是心情不好了,來撩一下子也是有的。是得防一防,一露頭就給它打回去,才是維系安甯之道。”

  祝煉道:“水利工程先削減吧,挪到這一項來。修路的工程不可停,路到哪裡,政令才能通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