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第9頁)

  祝煉道:“水利工程先削減吧,挪到這一項來。修路的工程不可停,路到哪裡,政令才能通到哪裡。”

  衆人都贊同。

  既然如此,最大的關卡的規模又擴大了,祝新樂的級别就不太夠,與西番這一戰沒有扯開了架式,他們新立的功勞不足以晉升到這麼高,要以林風去替換祝新樂。

  林風也沒有猶豫地同意了。

  接下來就是修路、規劃擴大宿麥種植的面積、安南境内物資的調配、遺屬遺孤的撫養等等。其中,金壽等管着礦産的人又報其收獲,由于梧州的朱砂、銅礦等直到現在也沒有“上交共管”,祝纓手中隻有後來在西卡手裡拿到的一個小銅礦,鑄币的事情還沒有能夠鋪開。因此本地交易,大宗的以金銀,小宗的以米、布或者是山外流入的銅錢作為媒介。

  鑄币,祝纓與趙蘇都知道不是件簡單的事,很有默契地暫時将它放到邊。與其亂搞搞壞了,不如先維系現在。

  修路、種麥是之前已經計劃好了的,現在隻要按照計劃執行就可以了。物資的調配,主要還是集中至西州幕府,再行調劑。各地的糧食隻要能夠自給自足,就省了最大的一件事。

  接下來就是“選才”,安南缺人,不但缺墾荒種地修路開礦的人,也缺“能寫會算能打”的。

  衆人的目光落到了花姐身上,路丹青道:“要不,再考一次?三年過去了。”

  花姐道:“正在教,現在是一個也擠不出來了。現在在學校裡的,幾乎都是才識了千把字,正在苦哈哈繼續認字、學數學的貨,考什麼?不但是學學生,我倒覺得,已授了官的是不是也該抽空回來接着再上幾天課了?”

  路丹青啞然。

  之前梧州有一個“科考取士”的規定,三年一大考,逐級上考。然而一聲大戰,擴張得太快,别說等到學生學問學好了可以考試了,還在學校裡的二半調子都被薅去幹活了。哪裡還有閑人抽出來幹活?偏偏繼續編定戶籍、各項工程、各項事務都少不有文化人兒。

  趙蘇道:“學校教現在的學生且教不過來,書吏官員進修,隻怕缺老師呀。”

  他是有點擔心花姐的身體,花姐一向溫柔包容,承擔的也是學校方面的事務,看似沒有染指權力,又經年累月的做着重複的瑣碎工作、帶孩子。花姐的年紀着實不小了,然而各州用人的時候,才知道學校真的很重要。它關系到整個安南是不是掌握在“自己人”手裡。

  祝青葉小心地翼翼地問:“那……往山外發求賢令呢?除了酸儒,總還能找出幾個合用的人吧?蔣娘子兩口子就很能幹的嘛。”

  衆人猶豫一下,也覺得可行,你看現在上哪兒撈人啊?要是嫌來的是廢物,就再給人發了路費送回去就是。通過一張看似公平的卷子把不想要的人篩出去,對官場老油條來說,是再容易不過的了。

  何況安南現在也被朝廷再次正式接納了,淘換幾個人,大不了再跟朝廷磨一回牙。

  祝纓道:“同朝廷說一聲吧。祝煉,你拟文,上報政事堂,邊境不時有小股馬匪。再拟一份求賢令,我與荊綱約好了,要見一見吉遠父老的,過幾日就動身,到了那邊,正好發出去。”

  祝煉開始打腹稿。

  遺屬遺孤是安南出錢的,祝纓的辦法是,統統收起來,也不能白養着不幹活兒。上學,能學文的學文,學不進去的習武,再不行就學門手藝,到了成年各分田地,或考取職務。未成年之前,由幕府撥錢糧養着,也不用擔心沒人管,那不還有遺屬麼?死了兒子的老婦,沒了丈夫的寡婦,本來祝纓就打算管她們的,優先錄用她們來照顧這些孩子,也不白養,等于雇工了。

  這些孩子隻要好好長大,以後就會是安南最中堅的力量。隻是需要時間。

  祝纓又問:“大家還有别的要說的嗎?”

  許多人搖頭。

  “城裡真好,”祝重華感慨道,“寨子裡就差得遠了。學堂、醫館、市集都在大城裡,連路都是通往大城的更好,往下面小寨子裡的路就爛。修路的時候,都是一樣出力哩,小寨子裡的人到外頭當差,走的路更遠。”

  祝煉臉上一紅:“還沒安排到,就這兩年了,慢慢會排到的。也得先顧大城,這麼大的地方,得先握出一個硬拳頭來,外人才不敢來欺負。”

  祝重華也知道這個道理,卻忍不住要多為小寨子争取一下:“那學堂呢?大城學堂裡勻出一個人來,隻是‘少’了,小寨學堂就‘有’了。姥,您最是心疼窮人,再多疼一點兒吧。大娘子,小寨子裡也有好孩子。”

  花姐眼巴巴地看向祝纓。

  祝纓想了一下,道:“那就輪班吧。凡學成的,都得到下面小寨子裡教上三、五年。先把名冊造出來,明年開始輪流下鄉。”

  祝重華的笑容舒展開來,她又帶來了另一件事:“還有一些小寨依舊盤踞了一些不好的頭人,請我們地方上也隻好與他們鬥毆,殺又殺不絕,很麻煩。”

  祝青君、路丹青、蘇晟、金羽等人都坐直了:“有餘孽?”

  祝青君先向祝纓請罪:“西進為了速度,或許有漏網之魚,沒有想到清剿餘部是我的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