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第3頁)

  江政治民理政是一把好手,但對安南的情況知之甚少,近來也想刺探情報,但梧州趙蘇防範甚嚴。陳放在安南走了一遭,江政也想詢問一下。

  陳放道:“百姓安居樂業,境内也罕見奸滑兇暴之徒。至于其他,我去的地方也不多,難以估算。但是在西州城裡,倒常能聽到嬰兒的啼哭聲,能安心繁衍生息,安南,比想象中的好。”

  江政道:“安穩就好,不易生亂。對了,我有樣東西要給你。”

  “不知是何物?”

  江政取出一個匣子,打開蓋子,一面滿滿的放着一疊疊的字紙、簿子之類。江政将匣子遞給陳放,道:“那個餘清泉,一點智慧都用在了歪處,快些把他弄走吧!為朝廷、為百姓,都不能由着他們胡來了。這是我這些日子來拿到的一些證據,還請相公們為民作主了。”

  陳放毫不猶豫地接了過來:“我一定帶到。政事堂會如何處置,我不敢妄下定論,有話問我,我一定實話實說,不會為他隐瞞。”

  “這就夠了。”江政說,又祝陳放差使順利。

  陳放順勢請他派人往巫家走一趟:“我不好多耽擱,還請費心。”

  江政也不推辭,又問一句:“巫氏在安南,很得用?”

  陳放微笑道:“安南幕府上下和睦,太夫人母女又重情義,王媪與我一路同行,臨别個話,人之常情。”

  江政便答允了下來,陳放也就放心回京去了。回京之後如何複命,将與祝纓協商的方案告知,又如何與陳萌商議餘清泉的事情,如何與鄭熹勾兌,不必一一細說。

  陳放回到京城時已是冬天,餘清泉這一年上繳的鹽稅顯然是不合格的,鄭熹趁機發難。一應證據是江政收集全了的,姚辰英的戶部沒收夠錢、分給皇帝内庫的部分自然也是不足的,這讓戶部和皇帝都有了不滿。鄭熹再将證據遞上去,冼敬也保不下餘清泉了。

  餘清泉被調回,繼任的自然也就變成了鄭熹一系的舒炎。

  陳放卻還不能馬上就赴任,他仍需将帶回來的方案與戶部、工部等處協商。江河渡口關津之類歸工部管,其他又與戶部相關,此外還涉及一些工匠的管理之類。陳放與祝纓敲定的備選方案有兩個:一、空中架數條鐵索,上面鋪上橋闆,二、渡口。

  兩個方案是無法同時開工的,因為預算不夠。各自境内的路歸各自修,預計兩到三年内把各自境内的路修好,最後在江邊會合。

  這涉及到了具體的工程,經陳萌主持,各方又就方案吵了一個來月,最終敲定了第一個方案,鐵索橋。它不受江水暴漲的影響,不需要維護船隻等,而且就一個路口,比較容易看守防範。渡口除了後續需要船隻外,也因現有的地理條件也不合适。

  等到驿路開通之後,如果有需要,再視情況開通渡口。

  …………

  方案定下,才是陳放的任命,他除了一個刺史的職務又兼了驿路開通的調度,因為驿路它其實是兩個部分——路、驿站,必須有一個人總攬。安南簡單,祝纓一個人說了就算,到了陳放身上,他就要不停地加一些額外的官職。

  總算在正月裡,他的幾項任命都到手了,擇了個吉日便可赴任。與此同時,又移文到安南,通知了祝纓。

  祝纓接到公文的時候已是二月初了,宿麥剛剛收完,春耕即将開始。祝纓召集了幕府僚屬,開會讨論此事。

  整個幕府都知道,祝纓是必要修這條驿路的,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傳閱着公文,再無聲地遞給下一個人,直到所有人都看完了,祝纓道:“都說說,有什麼想法。”

  蘇喆道:“朝廷辦事,越來越慢了。不曉得他們能不能按時完工?别咱們這兒修好了,對面接不上。”

  路丹青道:“那咱們也不算白幹,本來就想修路的。頂多最後一段先不修到底,觀望着?”

  祝青君則說:“這一路上,還有幾處不大安全,我再帶兵把這一帶犁一遍。”

  巫仁則小聲說:“他們選這個也不意外,可需要用到大量的鐵。安南就有鐵礦,可惜的是工匠不夠多,産出又要打造農具、兵器,勻給造橋的就少了,從現在就要開始攢了。”

  項安也補充了一句:“工匠的手藝也不如京城的。這樣的鐵索,這般的長,又要承重,可不是一般手藝能行的。就是吉遠府,也沒這樣的匠人。縱有,一兩個恐怕也不夠使。不知道要怎麼湊夠人手。”

  祝纓道:“這個好辦,青雪,拟個公文,管朝廷要。項安,準備好機靈的學徒,人來了就跟着學。”

  項安趕緊答應了下來。

  然後是祝青君說的清理地面,繼續“剿匪”,她一直承擔着這項任務,祝纓隻說:“要快一些,這一段沿途,你也要盯一盯。”

  最後是林風,他本是鎮守與西番交界的關口,今年輪換回來。别人在說話的時候他也在思考,人人都說自己擅長的,他想了半天,也憋出了一句:“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