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第5頁)

  如現這般可謂穩妥,安南制度草創,也需要我等出力。但是等一切初具雛形,便不是非我等不可。仗着現在的一點功勞、先祖的情面富貴終老卻也沒有意思,不過是依着祖輩的餘蔭做個清流名士罷了。

  這些日子我看着,安南領兵也與朝廷一般嚴謹,也要練兵,也要從頭做起,咱們比别人強的也隻有讀得懂兵書而已,并不敢說千百條性命系在自己身上就能建功立功。依我所見,反而是親民官更合适些。

  隻是如何行事,咱們還需要再參酌參酌。現安南已有節度副使,一個地方,既有主政,又有儲貳,便是個難題。這也是咱們要細細思量的。”

  劉昆道:“聽說副使比我們年長也不多,這樣的年輕就有這樣的年紀,想必是有真本領在的。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副使有什麼想法,也不能都當作是節帥的命令。咱們因太翁遺命來投,還是要看節帥的意思。”

  劉遨點一點頭,道:“我也是這樣想的。這位副帥一直不在幕府,戰功卓著,庶務上不曾聽聞有過人之處。即便長于征伐,立國之本還在農桑。哪怕是強敵環伺,也須有兵有糧才能支持得住。不過,既然節帥看重她,必有緣故。”

  劉衍道:“何必現在就猜測她是何等樣人?等人來了,見了,自有定論。”

  三人在家時也曾指點江山,但都知道是不可能實踐的,怎麼胡說八道都不以為意。現在真的有可能影響到安南,說話又都小心了起來,既不肯輕易對祝青君作評價,也不敢輕易大言“勸說節帥”。

  在此之下,劉遨又問:“你們接下來有何打算?”

  劉昆道:“恐怕不由我們作主吧?”

  劉衍也贊同堂姐的意見:“我們比幕府諸人強在家學淵源,效用在此。安南草創,是要揚長避短的,咱們長于什麼,就讓看咱們做什麼才是正理。便是我等想要治世安民,也比别人更長于著書講課,治世安民也是要托于旁人的,奈何奈何!便是問我,我也覺得讓我們修訂典籍比讓我們去治理地方要方便。”

  可是她們都知道,能夠主持修訂典籍雖是意外之喜,但是真正的能夠踐行君子、濟世安民也是她們的願望。

  隻是又不太甘心。

  劉昆喃喃地道:“皓首窮經,單說學問,一輩子也做不完的。”

  劉遨低頭想了一下,道:“正因如此,我才要問你們,若有機會呢?據我所見,許多事情未必是不行的。節帥禦下雖嚴,然于軍國大事之外,待晚輩頗為照看,仿佛是在養弟子一般。現在雖然是因職稱為節帥,别忘了,她還是丞相!朝廷丞相,從來知道調配百官,中樞任職者也會外任地方。

  安南的形勢咱們也看在眼裡,也不算穩固,更不能說讓她放心。隻要咱們自己不是不思進取,節帥斷不至于榮養閑人。

  若有機會,你們願不願意試一試,看看自己成不成,設若有了政績,也能為節帥分憂?如若不成,也好死心塌地回來揚長避短。”

  兩個侄女都說好。

  劉遨道:“我在節帥身邊,發現安南還是缺人才,地方上尤其缺。幕府修訂制度,咱們三個未必都能成行,哪怕有一個能到地方上去也是好的。無論是誰,其他兩個都得幫她。留下的人,也要做好自己的職務,不能敷衍。咱們家的人,做一樣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好!”

  劉遨又說:“安南地方,較幕府必然辛苦,阿翁說過,不經地方難堪大任!既有濟世之心,就要踏實做事。豈能以在幕府養尊處優為滿足,隻要做個泥菩薩?”

  劉昆道:“副使那裡呢?”

  劉衍道:“即便是分到副使屬下,也要明白依然是以節帥為本。”

  三人都是劉氏家學,很快達成了共識:這與皇帝給東宮分官員是一樣的,甭管太子好不好,你的上司是皇帝。

  至于接下來的站隊,那是後話了,對比藩王,你肯定是向着太子。兩宮之争,再議。不過姑姪三人是奔着祝纓來的,更偏向誰也是不用說的。

  三人議定,劉昆往後一仰:“這做官,也是夠勞心勞力、耗神耗時的。”

  劉衍懶洋洋地看了她一眼,劉遨問道:“要不就不做了?”

  劉昆跳了起來:“我才不!不吃個苦,就要吃更苦的苦了!嗷!”她發現姑姑和堂妹都在笑她,生氣了,要撓她們倆。

  三人笑鬧作一團。

  ……——

  姑姪三人的主意定下了,結伴去找祝纓,請求以新的任務。依舊是劉遨先說,申請手上的事務已完,但是“羨慕”别人能有實務,希望能有機會接一點其他的任務。

  這樣的姑娘祝纓見過太多,祝纓便問:“想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