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第4頁)

  祝青君想了一下,輕松的表情不見了,輕聲說:“不是現在多,是先前太差。西征前,西部三州以前少一季麥,水利也粗糙,耕種的人也無力。”

  多了一季莊稼,水利、農具等又變好了,一年的産量自然就提上去了。祝重華是西三州出身,人生前幾十年的經驗,一年的産量比現在少一季麥子的收成。這還不包括每季産量的提升。所以百姓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包括祝重華在内的不少官吏也覺得沒有問題。

  趙蘇、祝煉是在山外做過地方官的,經驗、标準、底線與她不同。祝青君介于二者之間,一經提醒也想明白了。

  祝重華慢了一拍,又多想了一想,卻并不愁:“那也比以前強多了,如今興旺,咱們還是能應付下去的。你們三位不要愁眉苦臉的,再苦,也不會比以前苦。”

  祝煉道:“你說興旺,也包括人口呀!吃飯的嘴,也多了。”

  祝纓對巫仁道:“明年要有數。”

  “是。”

  祝纓沒有同意現在就宣布削減明年的賦稅,隻是讓巫仁在制定預算計劃的時候要留一點餘地。萬一明年減産,也好有個退步。

  一旁,劉遨奮筆疾書,記錄着會議的内容,一面在心裡吃驚:還有這樣的?看來,二十三娘去普安州是對的,我等該當知曉這些事。

  又想,如今在朝為官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夠了解這些細節呢?或許知道年有豐歉,個中前因後果,恐怕未必能知。舊家子弟,哪怕到地方上為官,又有多少是想到膏腴之地補貼家用、并不用心治國安民的呢?

  越想越是心驚,恨不能提醒一下朝廷。

  到會議結束,她最後兩頁紙記的記錄就顯得很潦草。寫完了,交給祝纓看之前,劉遨道:“這兩頁容下官謄抄一下。”

  祝纓掃了一想,問道:“這時在想什麼?”

  劉遨支唔着說了。

  祝纓道:“以前也有不懂的,隻要他們不折磨人,就算不錯啦。如今且看王、施如何施為吧。姚辰英應該也不差。”

  “還有冼敬呢?”

  祝纓道:“以前政事堂裡是三個人,現在是四個,會好一點。”

  劉遨略略放心,姑且不提自己也想到地方上的事,暗忖:科考、铨選、學校,我暫時都走不開,不提也罷。二十五娘手上律法科條也還沒結果,她會比我快些,到時候先向節帥進言,讓她也去見見世面。待二十三娘經驗足了,能調回來接手,我再請外出。

  她算盤打得響,手上也不停,這回抄得倒工整,核對無誤,将草稿抽走銷毀,定稿交上。祝纓仔細地審視這一份記錄,提筆寫寫算算,劉遨見狀忙退出,繼續去給學校調整課程去了。

  ……——

  開會的事情外面并不知道,就是幕府裡,也沒有太多的人意識到這種情況。

  趙振是隐約覺出一些的,且刺史們今年與巫仁吵架的情況與往年又略有不同。反複不停地來來去去,但是争吵的聲音變小了。尤其是祝重華,她雖是個女子,嗓門兒卻不小,調門也高,今年她壓住了。

  猶豫再三,他找到了祝纓,隐諱地略提了一提,是不是考慮一下年景、收成、賦稅之類?

  祝纓道:“你是有心人。”

  趙振苦笑一聲:“老師必是心知肚明的,我隻是……多嘴罷了。若安南也勉強,外面的百姓不知會怎麼樣了,天下,焉能太平和樂?”到時候又得有民亂,又得再把之前的破事再重複一遍,真是沒完沒了。

  祝纓道:“來得正好,今年的邸報他們還沒抄完,這裡有一個消息,你看了或許會高興。”她把自己案上的那一份邸報給趙振。

  趙振雙手接過,見上面的内容有幾條确實令人精神一振:一、江政被召回京,朝廷會另行派員南下;二、羅甲秀又被起用了;三、鹽務換人了。

  羅甲秀被重新起用,代表風氣略好了一點,由此推斷,江政應該也要得到重用了,由這兩人可以推出,新的政事堂确實有些能耐。鹽務上之前是鄭熹的人,鄭黨不能說全然有害于國,可是鹽務上與安南的勾當,也挺讓趙振看不過眼的,調走是好事。

  基于江、羅二人的任命,趙振對鹽務頗為樂觀。

  同時,江、羅這樣的人被任用,則政事堂之前的政令,就比較有可能實現,朝廷還能救上一救。

  他輕出一口氣,将邸報放回案上:“總算峰回路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