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第2頁)

  二是内部不合。您在的時候,種種分歧又或想法不同都有您裁決。副使年輕,與副使同輩的人也有,确實容易争吵。但大家彼此相處得久,互知脾性。且據我所見所聞,他們雖然在一些事情上看法不一,卻都不是敵人,不至于……”

  祝纓道:“那是當然,是防着有人渾水摸魚。我又要從府裡帶走好些人,人少了,辦事必有疏漏,或許會有懈怠動蕩。你留意。青君那裡,你也幫我看着。”

  “副使比我年長,閱曆豐富。”

  “你們各有所長。且你身份超然,他們要是拌了嘴,你從中調解說和一些。”

  “是。您北上也是為了,給他們拌嘴的機會吧?”

  祝纓笑笑:“回去吧,我還有給朝廷的回複沒寫呢。”

  ……

  祝纓回幕府之後,寫了一封很長的答複。

  主要是提條件:一、必須給我正式的丞相的任命,所有丞相該有的我都得有。另外,我得開府,我不是去當擺設、受氣的。

  二、我要帶兵去,補給你們提供。

  三、我的建議,那你們得聽。如果接受了,你們不能陽奉陰違,指手劃腳。如果有異議,說出道理來,咱們商量。如果我的建議被否了,然後出了事,我不背鍋。

  四、我去了,就一定會盡力,但誰要給我拖後腿,要麼他死,要麼我走,你們的死活我是不會再管的。

  五、快點給我回複。

  接着好心地花了不短的篇幅勸說。

  叫我過去必不是為了好使你們苟延殘喘,真到了那個地步,就不是我過去,而是你們過來投奔了。既然如此,就是為了把國家整理出點樣子,維持朝廷該有的尊嚴。但是你們也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會一旦錯過,接下來朝廷應該還能維持,威信就難說了,我的本事就這麼大,沒辦法再造山河。

  扁鵲見蔡桓公總讀過的,我等你們的回答,别讓我等太久。真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你們開什麼樣的條件,我都不會北上冒險,因為我得好好經營、安排安南,先保證安南的太平。找死的事兒,我不會幹的。你們應該知道,我是個實在人,從不說假話,說到就會做到。

  當然,用詞也十分的委婉。譬如開篇,就說自己“隻是”個節度使,還是安南的,名不正、言不順,不好辦事,所以,為了大家考慮,還是正一正名的好。

  接着,她又給陳萌寫了一封信:我估計這主意是你出的,看你的面子上,我同意了。但是朝廷是個什麼德行咱們都清楚了,别擺譜了,咱們快點兒幹活。晚了,朝廷這坑太大,跳下去會摔死,那我就不跳了。真到那一步,你過來,我歡迎你。

  一封奏疏,把題目給到了朝廷。

  王叔亮看了就先皺眉:“這是她自己寫的吧?”跟劉遨的口氣完全不同。

  施季行道:“是她。唉,果然不好應付啊。陳相公這主意……”

  王叔亮道:“也在情理之中。陛下同意陳相公所請的時候,咱們不是已經預料到她會有所要求麼?”

  想也知道,召人來頂缸,得給條件。他們當時已經設想過了祝纓會提的條件,以她以往的風格,要權、要人、要政策,這是肯定的。讓人幹活,也肯定得給條件。

  施季行道:“可是這個領兵入京?”

  誰也不想讓外藩帶兵進京。

  兩人就卡在了這裡,祝纓寫得很明白,不讓帶兵,她還怕人要害她呢。帶兵過來,一是對付西、北兩地也需要兵馬。二是她很含蓄地說,朝廷兵是有的,精兵不太夠,她這些兵,好使。

  如果不答應她,拖下去,朝廷元氣大傷,想再恢複就難了。她估計真能頭也不回地走了,不收拾這爛攤子。

  施季行頗覺倒黴,大好的形勢,明明他與王叔亮已經開始把局面扳回來了,皇家自己出事了,拖累了天下,這找誰說理去?

  兩人最終決定去見皇帝,做最後的努力。

  二人帶了祝纓的奏本面聖,新君有些急切地問:“如何?”

  王叔亮把奏本奉上,新君越看臉色越差,道:“這……豈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