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第8頁)

  祝纓開始篩選人,除自己帶的土兵外,又從禁軍調到了五千人,接着取得了西陲方面專斷之權,最後是調撥軍資。

  與此同時,朝中也動了起來。人還是那些人,辦事的速度竟變得驚人地快。

  陳放、鄭紳等人先就位,其他官員陸續接到了任命。祝纓見有些舊部子弟铠甲、馬匹不成樣子,又為他們置辦。

  半個月匆匆而過,冊封太子的典禮也準備好了,雖然比較倉促,該有的也都有了。王、施二人推讓,祝纓便當仁不讓,做了冊太子的正使。她對這個白淨的小孩兒興趣不大,但仍是對他微笑,免得他在大典上哭出來。

  冊完太子,诏告天下。

  皇帝與政事堂在大典之後賜死了沈、嚴兩家的成年男子,餘者流放,正式與齊王撕破了臉。同時,大理寺又翻出一些舊案,罷黜了一批官員,很快便有新人頂上,風氣為之一新。

  直到此時,才輪到收拾行李去西陲走一遭。

  祝彤驚歎道:“這些準備竟比真的開始做事更麻煩、更考驗人。”

  “做事是最簡單的,你下鋤頭挖地,一下就是一下,用力沒用力一眼就能看出來,隻有這些,輕了重了一眼看不出來,真要顯出來,就晚了。挽回費力,不挽回要命。”

  祝纓說完,留祝彤、趙霁慢慢體會。

  趙霁本是同齡人中最“聰明”的,這得益于他有一個久在官場的父親。但他畢竟生長在安南,環境要比京城簡單清澈得多。此時也算是大開眼界!

  ……——

  祝纓出行是個吉日,先到宮中拜别,皇帝身體的原因,隻将她送出宮門。餘下的路,王、施等人将她送到城外,幾人互相約定,一定要将局面扳回。

  祝纓這一路走得就很順暢。畢竟是中原!

  路比安南寬,禁軍平時也訓練,行伍之間的命令也都聽得懂。隻是舊部子弟還生疏着,祝纓也不暴躁,一路走、一路帶,還如前番對西陲一般。

  走得太急,準備不充分,趕到前線那不叫增援,叫投胎。她順路遇到了不合适的地方官,又收拾了幾個。

  領兵、吏治之餘,還抽空把胡人罵了一頓。

  起因乃是齊王那裡也聽到了祝纓回來,不免要拿她“女人”的身份做個文章。這也是慣例了,冼黨在的時候罵慣了的。胡人這邊,相國是累利阿吐的兒子,稱汗的是之前那位王子的兒子。

  這頓罵他們就挨着了。

  以前祝纓在安南,不容易搭理,現在離得近了一些,消息傳得也快,祝纓便讓劉昆起草:“寫——對,就是把他們親爹打出腦漿子的那個女人,我回來了。等着挨我的打吧。哎,稍微委婉一點,别把他們氣瘋了,姚辰英那兒不好頂。髒話等咱們騰出手來,增兵北上的時候再罵。”

第541章

果決

  劉昆寫檄文的地方,離前線尚有百裡。西陲守将等各派了信使、将校之類前來迎接、應卯、訴苦,都希望知道祝纓此來的安排,如果能戰,也希望她能盡快地帶兵前去解圍。

  祝纓接下來的命令卻是:“先休整三日,再議。”

  劉昆埋頭罵人去了,王允直聽了吃了一驚,距前線百裡,已經不太遠了,救兵如救火,趕路走得就不算快,臨了又要停?他十分的不理解。與他同樣不解的人也不在少數,不過入了軍中,許多關系都要往後退一步,第一重要的就是令行禁止了。他們都不敢貿然發問,看看天色也不早了,今天是肯定要休息的,預備稍後再私下詢問。

  須臾,劉昆的檄文寫好了,祝纓看了看,道:“就這樣,發出去。”

  各将校還要分頭巡營,都先散了。

  王允直不在将校之列,他在外面繞了一圈,重新回來求見。

  祝纓将在地圖上點點畫畫的筆往旁邊一放:“有事?”

  “是。”

  “過來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