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2頁)

  說實話,這種可能性極大!

  理清這一次法庭陳述的關鍵點,蘇白将訴訟材料收攏在一起,擡頭看向審判長席位,緩緩開口:

  “審判長,我方法庭陳述如下:”

  “我方認為,在本次的訴訟中,被告方方唐和董冰應當承認大部分責任。”

  “首先,在本案的整個過程當中,實際上的起源就是來自于我方當事人和方唐與董冰起了沖突,起了矛盾,而造成的這一後果。”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沒有林棟和方唐起沖突這個矛盾,是不是就不會造成這麼大的後果?”

  “還有今天的庭審嗎?徐峰等三人可能也不會遭受到緻人死亡的刑罰。”

  “案件的起因是由方唐故意将林棟和徐峰等人關押在同一個地方,并且故意丢木棍進入看守場所,造成雙方的沖突。”

  “以上是事件的起因。”

  “再有最關鍵的一點,是事件的過程和事件的結果,以及造成事件結果後的反應。”

  “我方還是不理解,在事件發生以後,為什麼當時不公布林棟的真正死因。”

  “作為公民,我們享有知情權,尤其是對親屬死因的知情權。”

  “這種掩蓋的行為目的是什麼?”

  “目的是為了掩蓋自己的責任,還是怕影響了自己的前途?亦或者是為了保護犯罪人員?”

  “這三個方向中肯定有一點是符合當時的情況的。”

  “無論從哪一點來講,應該嗎?都不應該!”

  “因為以上三點,都是屬于違法犯罪的行為。

  由此可見,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

  被告方當事人方唐和董冰,并沒有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是以違法的行為想要掩蓋事實的結果。”

  “基于以上的情況和方唐以及董冰兩個人的職能來看,僞證串供,刻意隐瞞事實,有着主動犯罪的動機,造成了緻人死亡的結果。”

  “此類種種,不進行重判,無疑是在踐踏法律的尊嚴!”

  “本次庭審是公開審理直播庭審,我想庭審外的觀衆和我的觀念是一樣看法。”

  “必須進行重判!”

  “并且我不認為這是一次輿論裹挾司法的行為,而是一場輿論監督司法的行為,輿論想要看到的是司法上的正義,所以才會産生出了輿論。”

  “而不是利用輿論來逼迫任何判決的影響。”

  “從種種情況表明,被告方都已經嚴重的涉及到了刑事責任。”

  “從重判處無論是站在情感上,還是站在司法上都有理可講,有法可依!”

  “對于被告方當事人陳述的,是輿論裹挾進行判決的行為,我方并不認同!”

  “反而我認為對方才是利用輿論的壓力,想要讓自己進行從輕判決。”

  “如果被告方真的無罪,那麼為什麼一開始就要遮遮掩掩?為什麼一開始不公布林棟真正的死因?為什麼要進行僞證?”

  “這些問題被告方當事人能回答的上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