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第2頁)

  而是要結合着事實,結合着相應的情景來進行一定的判斷。

  在聽完蘇白的法庭陳述後。

  徐如風作為審判長微微點頭,按照蘇白的陳述,這種法律情景的确存在。

  作為一個經常關心自己後輩的同村人。

  基本上不存在,不知曉對方具體年齡的事情。

  就算是不知曉,那麼在個人的主觀上也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

  如果說董果果是12到13周歲,與14周歲僅差1到2歲之間。

  那麼,在這種個人主觀的大概印象上,會有一定的偏差,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十周歲與14周歲之間差了四歲。

  在孩童時期,這四歲之間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僅憑借董白浩自己的個人陳述并不能夠來證實他不知道董果果未滿14周歲的事實。

  這是徐如風的看法。

  不過具體的情況。

  還是要聽一下,被告方委托人的觀點。

  于是徐如風開口:“對于這一判定,被告方委托人有沒有什麼要陳述的?”

  餘成也清楚這一判定的重要性,當即開口表示:

  “有的審判長。”

  “董白浩在這個案件中陳述的是,他并不清楚董果果未滿14周歲。”

  “在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董果果,可能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從面相上不容易分辨出是否未滿14周歲。”

  “可能在這一點上,董白浩存在一定的錯覺,認為董果果已滿14周歲。”

  “所以我方認為,依照這一個觀點,可以采納董白浩所陳述的口供。”

  在聽到這一點,蘇白當即反駁:

  “被告方委托律師請注意一點!”

  “剛才我方陳述的内容是,作為一個同村人,作為一個關心董果果,經常詢問董果果狀态的人。”

  “他怎麼可能會不知道董果果的大概年齡?”

  “就算是董果果的面相比較成熟,趨向于已滿14周歲。”

  “可是作為同村人他不清楚這一點兒嗎?”

  “董白浩又不是說外出工作很久沒有回村,他是一直在村裡面待着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對于村裡面的一些事情,掌握的相對來說比較多。”

  “所以說基本上不存在從面相上來看的這一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