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書元做出羞憤難擋的樣子,這倒是讓幾名武官和官差心中莫名有些尴尬。
那遊方僧的前後表現擺在那邊,也解釋了一切,對方若真的想跑是無人能擋的,且那振聾發聩的言語好似尚在耳邊。
這樣的人絕對稱得上一句有心向佛。
随後對于儒生的盤問倒也十分順利,幾乎是知無不言。
随後武官又看向始終靠着易書元的石生。
“孩子,茗州如此之遠,你和你師父跋山涉水數千裡之遙,不苦麼?”
“不苦呀,師父說走千萬裡路見千百種人,閱盡紅塵百态亦是樂趣,跟着師父能見很多人很多事,漲很多見識呢!”
這邊有人問話,那邊有人随後翻着行李。
背箱之中有被褥也有鍋有碗和各種雜物,當然也少不了一些書籍,路引也被翻找出來,印證了易書元的回答,隻不過不是元江縣,而是成了茗州人。
加上搭手探脈之下,眼前儒生也根本沒有内力,實在沒發現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武官拿起挂在背箱一角的大葫蘆,搖晃了一下,攥着葫蘆藤拔開葫蘆嘴,瓶口沒有任何味道,傾倒一下葫蘆,頓時有一股水流被倒了出來,明顯就是普通的清水。
再看向儒生,始終從容,結合此前問答之言語,武官也知曉此人絕非尋常庸俗書生,是個有真才實學且親身帶着弟子遊學四方的人。
對易書元奸細的懷疑其實已經淡了,不過也不能妄下定論。
武官将葫蘆重新放好,起身略帶歉意地拱了拱手道。
“我等也是公事公辦,先生才學出衆身世清楚,但誤會雖已解除,還請先生先委屈一下,等都督趕來再行定奪!”
“理當如此!”
易書元拱手回禮。
“帶易先生下去休息,單獨住一間客舍,好生照看不得有誤!”
“是!”
你說誤會解除吧,看管得更嚴了,想要去拿背箱卻被那武官擋着,絲毫沒有讓開的意思。
易書元無奈,隻能笑笑帶着石生随着士卒離去了。
等易書元一走,武官就看向身旁數人。
“此人乃是大才,希望他真的不是奸細吧,否則也太過可惜!”
“大人放心,其人儀态從容進退有度,定是能識大體之人,既然是我大庸人又學識淵博,怎可能當那南晏奸細!”
“不錯,而且那丁飛雄……也确實不像在說假話……”
武官也是點了點頭,不論是丁飛雄還是易書元都不像是真正的奸細。
“等都督來了再說吧!”
第225章
再遇舊識
西北都督鄒介已經七十三歲了,是真正意義上的白發蒼髯老将,在大庸曆史上也是排得上号的高齡武官了。
當今皇帝比較喜歡提拔年輕一輩,但即便鄒介年紀這麼大,卻深得帝王信任,也是幫助皇帝實現軍隊整肅的重要人物,不說在西北了,在整個大庸的武官群體中都有很深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