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第4頁)

  不過卻完全足夠他們用最先進的設備,在實驗室裡将那張,按照資料中給出的方法還原出來。

  将膜制作出來之後,接着就是測試膜的性能了。

  項目組裡的科研狗們,很快制作了一套簡單的锂電池模型,用锂片做負極。

  這些材料都不難搞,整個實驗室裡最不缺的就是電化學相關的東西。

  将循環結束的袋裝電池拆解,通過原位轉移盒在非空氣條件下轉移到觀測區域之後,他們很快得到了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樣品表面3D圖像,和透射電鏡下的2D投影。

  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關于那張膜的信息。

  這些工作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事實上卻花了他們不少時間。

  這三天的時間裡,他的研究團隊什麼都沒做,将全部的精力都撲在了那10個G的資料上了。

  事實上,在得到了這樣的結果之後,他們以前做的那個項目也沒必要繼續下去了……

  将U盤插在電腦上,看着屏幕上的圖像,劉億平院士的臉上忽然浮起一絲苦笑。

  捏了捏有些發酸的眉心,坐在辦公椅上的他嘴裡反複嘀咕着重複那句話。

  “……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站在一旁的研究員沒有說話,但很明顯他也想問這個問題。

  三天前,他們剛拿到那份資料的時候,整個項目組的所有人都以為這份資料是在開玩笑。

  一個在學術界懸而未決的問題。

  甚至于上一次學術會議,他們還在讨論可能行得通的方向,以及锂電這條路還值不值得繼續走下去。

  結果現在,突然有人宣稱自己找到了标準答案。

  而且用的還是大家都沒嘗試過的方向。

  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管怎麼想都像是個愚人節玩笑。

  這都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了,而是從邏輯上就很難成立。

  如果是用現有的技術,根據特定的需要設計一樣産品,不管做的是武器還是水杯,想保密都不難。

  然而前沿領域的研究完全不同。

  這根本都不是公不公開的問題,而是關着門根本就沒法做。

  進入20世紀之後,科研就已經變成一個成體系的東西了。

  個人在體系中的作用,比起CPU,更像是CPU上的“晶圓”。

  除了數學領域偶爾還能誕生一兩個“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的天才,大多數領域的研究都已經是“軍團作戰”。

  雖然也有團隊會為了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拔得頭籌,壓着階段性成果不發,憋個大招放核彈,但同行們各自在做什麼事兒,基本上是瞞不住的。

  “……在13号文件第27頁有詳細的反應機理表述,不過我們在設備上沒有觀測到。”

  “是觀測不到,還是沒有觀測到。”老先生措辭嚴謹地問道。

  那研究員猶豫了,緩緩開口道。

  “準确的說……是前者。我們的設備能夠觀測到锂枝晶在對照組上的沉積過程,但Li+是如何穿過那層膜的……我們沒辦法捕捉它的路徑,可能需要針對這種膜材料重新設計一套實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