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方面自然是為了薯條港的市容,一方面則是為了預防海嘯和地震,畢竟原來的木頭房子隻能将就着用用,不過更多的還是為了提振當地經濟,放長線釣大魚。
畢竟隻有當那些幸存者們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才能把用不上的樓層租出去,或者用沿街的一層做點小買賣什麼的。
對于地廣人稀的薯條港來說,土地可以說是最不值錢的東西了。
發生變化的不隻是當地幸存者的家,同樣變化巨大的還有他們家門前的路。
原本那些一到雨天便泥濘不堪的泥巴路,如今也全都替換成了幹淨整潔的水泥路。
說到這水泥路,也是頗有一番講究。
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百越海峽的道路維護成本相當高昂,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适合套用曙光城的辦法來建造聚居地的。
不過就在不久前,聯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根據對在當地采集到的生物樣本以及清泉市母巢的研究,研發出了一種名為“活性水泥”的生物質材料。
這種材料具有奇特的自修複屬性,能夠從表面的生物質攝取能量和養分,在物理意義上維持作為基底的“結構材料”保持原有形态。
做個形象但不恰當的比喻便是,那些附着在材料上的微生物就像一隻隻縮小版的寄居蟹,而活性水泥的孔隙便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殼”。
為了保護自己身上的殼,它們會主動出擊對抗那些試圖破壞混凝土結構穩定的生物因素,并且用自身作為黏合劑來維持混凝土結構的穩定。
該項目的發起人正是聯盟生物研究所薯條港分所的負責人陳雨桐。
毫不誇張的說,這項驚人的技術相當于直接移除了薯條港“工業、基建成本+900%”的debuff。
這種帶有自修複特性的“活性水泥”本身便屬于活物的範疇,非但不會受到當地繁盛物種的侵蝕,甚至還可以享受“枝繁葉茂”這一buff的加成,從而降低道路的維護成本。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這種活性材料比起傳統水泥無論是生産還是使用的時候都要多一道工序。
不過相比起這一材料帶來的正面影響,那點兒增加的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就是。
事實證明,辦法總比困難多。
随着技術的進步,原本被視為不可能的事情也逐漸成為了可能。
不過即便限制工業的debuff移除,方長也暫時不打算改變當地“一産為主,三産為輔”的發展策略,二産放在最後。
畢竟加速生長的buff對于農作物來說簡直太香了!
同樣的作物在曙光城隻能産一季,在這兒卻能産三季還沒有肥力衰減的顧慮,甚至比落霞行省的生産效率還要逆天。
也就現在規模和運力上不去,等日後薯條港發展起來了,這兒搞不好能成為比落霞行省更大的糧倉!
至于第二産業,交給金加侖港去解決就完事兒了。
最近大量的移民沿着永流河湧入金加侖港的郊區,龐大的青壯年勞動力甚至都快超過當地的基礎設施承受能力。
再沒有比那裡更适合發展二産的地方了。
總算慢悠悠地走到了市政廳的門口,方長眯着眼睛端詳了這座磚石結構的地标建築兩眼,忽然叫住了正從建築裡出來的NPC,笑着問道。
“朋友,你是從哪兒來的?”
那人應該是最近的移民,并不認識他的臉,聽到這個莫名其妙的問題先是愣了一下,随即開口說道。
“銀月灣……怎麼了?”
方長笑眯眯地繼續問。
“你覺得薯條港的生活如何?對這兒還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