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得到了主的恩召一樣,梅爾吉奧注視着蹲坐在雜貨攤後面的她,無比虔誠地起誓道。
“遵命!”
第760章
721号地
和廢土上大多數充滿人間煙火的聚居地相比,721号地更像是真正的幸存者聚居地。
而生活在這裡的幸存者,也更像是真正的幸存者。
這倒不是說他們很窮。
那縫縫補補的防寒服雖然看着有些陳舊,但怎麼也比一家人湊不出兩件衣服的婆羅行省幸存者要好的太多。當地人更不必吃土,即使是最艱苦的時候,也是有營養膏可以果腹的。而不那麼艱難的時候,也能弄到面包和香腸。
事實上,坐在列車上刷着論文的那個研究員并沒有說謊,科委會滿足了當地人一切生存所必須的營養,以及維持生命的基本必需品。
比如混凝土修的房子,取暖和照明用的燃料,以及修的和教堂一樣漂亮的學校等等。
受教育的權利得到了基本的保障,當地幸存者隻要按照科委會的要求完成不算太苛刻的生産任務就能獲得溫飽,但又不會活得太好。
當地人所承受的苦難也大多來自于氣候本身,而氣候似乎沒什麼可抱怨的,旁皇沼澤即使在戰前也不是宜居的地方。
唯一能抱怨的,似乎也隻有那極端不平等的待遇,一名研究員能享受到的資源,甚至超過了1000個普通幸存者消費資源的總和。
而這僅僅是個人生活标準,還不計算業務上的支出。若是把實驗室的開支也算上,那就沒法計算了。
不過這一點似乎也不值得抱怨。
畢竟改變命運的機會并不是完全沒有,甚至一生中足足有八次之多。
隻要年滿12歲,就可以參加遴選學徒的考試,不服輸可以一直考到20歲為止。
隻要考上了學徒,就不在科委會的管轄之内,而是能夠成為學院的一員。這不僅僅意味着個人的榮譽,整個聚集地都會跟着沾光——科委會不僅僅會獎勵培養出“未來的研究員”的家庭,還會對整個聚居地予以獎勵。
也正是因此,對于留在苦寒之地的人們而言,所能抱怨的似乎也隻有自己年輕的時候不夠努力,并将一切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
而對于那些誕生過學徒的家庭,則會成為整個聚居地裡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多少都會受到聚居地管理人員的照顧。
比如蔣雪洲的父親就因此成為了鑽井隊的隊長,不必親自到井下工作,而母親則從車間調到了相對清閑的會計處。
不止如此。
他們的屋子也是整個721号地上最結實的兩層樓,位于整個聚居地的中心地帶,和那些科委會派下來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們住在同一個街區。
那條街上不但有24小時的暖氣、燃氣、電力、直飲水供應,還配置有基本的家電家具。
不過即便受了特殊的照顧,該完成的工作還是得完成的。
同行的李翔和吳潇潇的家人也住在這條街上,兩人的關系似乎并不一般。
雖然夜十的故事還沒講完,但已經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
李翔的臉上帶着意猶未盡的不舍,于是和夜十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時間,然後一行人便在十字路口分道揚镳。
當蔣雪洲帶着夜十回到家中的時候正是下午五點,這個時間她的父母還在單位上,家裡隻有個約莫六七歲的小丫頭。
那小丫頭的頭上紮着兩隻小揪揪,看着古靈精怪的,倒有點像是蔣雪洲的縮小版。
看到姐姐出現在門口,那小丫頭臉上的警覺頓時變成了驚訝,随即驚喜的飛撲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