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聲倒是挺不錯,于奶奶沒把話說破。湯市長是個二婚頭,劉芬也是,湯市長有個兒子,劉芬有個女兒。按說這倆人誰也别嫌棄誰,湊合着也能過……但現實并不是那麼簡單,有時候大福分一下子落到頭上,也要看當事人能不能借住。
夏曉蘭就沒問題,皮厚心黑,于奶奶一點都不擔心。
劉芬不一樣啊,就那性格,三婚是不太可能的,那二婚就要更慎重。
唉,先走着看吧,這次跟着來果然是對的,還能見一見這位湯市長——于奶奶不自覺又開始操心,自己能罵劉芬傻,别人欺負,于奶奶是不能同意的!
577:不能随便被輕慢(1更)
于奶奶是個精細人。
這種人可能落魄,但有些習慣是深入到骨子裡的。
比如帶着夏曉蘭去買煤炭,一老一少的都是女的,黑乎乎的煤炭怎麼拿回來?幹脆就花點小錢請人給運回來呗,于奶奶說起這些事特别自然。
煤炭當然是整塊的煤石好,但這種原炭價錢高,燃燒時産生的熱量過多,僅僅是做飯的話太浪費,好些人家也舍不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把整塊的煤打碎成碳粉,摻着一定比例的黃泥壓成煤餅子,也能取暖做飯!
煤餅子中間弄些孔洞助燃,就是‘蜂窩煤’。
于奶奶沒錢的時候能吃糠咽菜,手裡一寬裕,她也是很大方的。
她要不鬧着來京城,夏曉蘭不會多買一張機票,于奶奶說什麼也把幾百斤的煤炭錢給了,老太太買的還是整塊的煤石。
“摻泥的不要,地暖都好多年沒用了,得把青磚全部燒透燒暖和,一分錢一分貨。”
這就是消費觀的不同。
換了劉芬和李鳳梅,肯定是買便宜的,于奶奶是在自己能承擔的範圍内,盡可能挑最好的。
那以前還是燒木炭呢,最好的木炭煙霧很少,現在工業發達了,煤才是最好的選擇。
這一下午,老中青三個女同志,都忙着收拾屋子。
房子多了煙火氣息,做一頓飯吃,就有了家的感覺。
地上有了暖意,屋子裡都挺暖和,湯宏恩讓小車來接夏曉蘭和劉芬,三人都還舍不得出門。
司機就是小王,夏曉蘭的老熟人。
瞧見一個老太太擠上車,小王還挺遲疑。
“王哥,這是我奶奶,她和我們一起去。”
小王趕緊叫了聲“夏奶奶”,于奶奶也沒解釋,淡淡糾正小王:“我姓于。”
小王一下子把背挺直了。
這老太太特别有範兒,不像個簡單人物,更不是那種農村老太太了。
夏曉蘭知道小王疑惑着呢,她也不好解釋,就讓小王誤會呗。
起碼于奶奶還擔心她媽,跟來京城瞧瞧咋回事。真換了夏老太,自然是劉芬和夏曉蘭越倒黴,夏老太就越幸災樂禍。夏曉蘭已經很久沒想起來夏家那群人了,她真的不夠善良,做不到以德報怨,夏家人過得不好,夏曉蘭就舒心了。
三人被小王載着,一路往鵬城駐京辦而去。
這裡算是湯宏恩的一畝三分地,季家要和解,肯定得主動到湯宏恩的地盤來。
一個大房間早就清了場,湯宏恩一見多出個于奶奶,也是一怔。
“老人家,您是不是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