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7頁)

連之前的萬師兄,也收掉了自己的攤位替白珍珠打工,白同志赫然成了人民橋小商品市場的地攤女王!

655:我和曉蘭學的!(加40)

“貨源是我提供,攤位也是我租的,一個攤位每個月賺多少錢,我都分一半給守攤位的人。”

賣的多,就拿的多呗。

白珍珠現在手裡有6個攤位,生意最好的,上個月給她交了2000多元。

剩下的5個攤位,有1000多的,最少都是700多。就是她隻負責補貨,人不用整天被困在攤位前,一個月卻有好幾千的收入。

這模式,是康偉一直都沒懂的,“賺的錢對半分,看攤的還不用出本錢,現在小商品市場都叫她白善人。嫂子,你說她為了什麼?”

為什麼是對半分,而不是白珍珠占六成、七層?

哪怕比看攤的人多占0.5成,也能強調白珍珠是占據着主導地位。

康偉覺得,就算是不分給别人利潤,隻給高工資,也有人願意給白珍珠打工的。一個月給兩三百的工資,報名的人能把小商品市場擠滿!

他看不懂,白珍珠自己卻幹得樂呵呵的,康偉需要夏曉蘭給解惑。

夏曉蘭想了想,“你覺得白姐這樣虧了是吧?做生意也不能太斤斤計較,吃點虧也沒什麼。”

白珍珠哈哈大笑,“我就知道隻有曉蘭才懂!”

她的笑聲太爽朗了,真有一股江湖匪氣,康偉被這兩人給逗得着急,夏曉蘭看他是真的好學,也不逗他了:

“我就試着說一下,白姐可能不是那樣想的,你也就姑且聽一聽。白姐現在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建材店上,因為白姐看出來了,建材店是長遠的生意,咱們的勁兒往一處使,能把建材生意做大做強,這時候白姐就要有取舍,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白姐,我說的對不對?”

“繼續說,我聽着呢。”

白珍珠沒評價,夏曉蘭知道自己說對了,那就繼續呗。

“擺攤是很賺錢,但它未來前景不如建材店,白姐已經放棄了這門生意。在你看來,她是分了一半的利益給别人,你想不通,覺得她損失太大。可在白姐看來,本來就已經要丢掉的生意,每個月還能賺幾千塊,世界上還有這種大好事,她滿意極了!”

這下子,白珍珠點頭的很痛快,“差不多就和曉蘭說的一樣。”

轉換了一下思維,原本像是在犯蠢,頓時變成了睿智。

“那為什麼是一半,不是6:4,也不是7:3?”

康偉還是不明白,夏曉蘭沒嘲笑他。

康偉成長的背景和白珍珠不同,開始做香煙生意,也是周誠帶着。倒騰香煙靠的機智嗎?第一個幹這事兒的周誠是聰明,康偉再跟着幹,是周誠把路線設定好了,康偉執行就行。

第二次生意,康偉加入到建材店裡。

這事兒需要康偉獨擋一面,卻還不夠。

要不然康偉問不出這種問題。

“重點不是怎麼分配利益,而是如何調動看攤人的積極性,對半分利潤,讓他們覺得這攤位也是自己的,盡心去推銷生意,原本能創造1000塊的利潤,隻要提高到1200元,就把6:4到5:5兩種分配方式的差距給抹平了——如果能把利潤做到1500元,甚至2000元以上呢?白姐給别人分的錢變多了,但她自己分的那部分也在變多啊!你是不是想問,有沒有别的辦法,既能調動看攤人的積極性,也能讓白姐分到的利潤更多?有肯定是有的,但哪一種方法都需要花精力,而白姐現在最不想花的就是精力。”

夏曉蘭覺得這問題很好解決,白珍珠單獨請一個人當“管理”,去管理那幾個看攤人。

根本不需要和看攤人交流,有事就找“管理”,要省事很多。當然,在1985年,改革開放初期,并沒有後世那麼多“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一個信任可靠的管理者不太好找,沒能力的不如不找,有能力的,恐怕欺上瞞下,連白珍珠都能一起騙。

康偉想了想,“給看攤人分的錢太多,他們很快也積累了本錢,會不會自己單幹?”

“康偉同志,你的思想很危險啊,已經在向資本家靠近了,資本家在積累财富時,就盡可能少給工人發工資,确保他們不會餓死就行……你别躲,我看見你用眼睛偷偷瞪我了!最關鍵的一點還沒說,他們賺到了錢,嘗到了甜頭,隻能跟着白姐幹,風險小收益大,因為這些商品的貨源,依然還掌握在白姐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