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第4頁)

更别說八九十年代這一批外出打工的農民,有不少人自己就當了小老闆,還有把生意做大做強成企業家的。

千禧年後出門打工的,仍然還有機會定居城市,不要求一線城市,在二三線買房有希望。

再往後幾年就不行了,房價已經徹底起飛到普通人望塵莫及的地步,全家人一起打工都趕不及房價上漲的速度……作為一個剛剛起步的房地産開發者,夏曉蘭對此也毫無辦法。

高昂的房價,把精英留在一線城市,不是真正的精英,還沒有家庭兜底,隻能退回二線和三線小城。

要夏曉蘭說,想要走出農村,在大城市安家落戶,還真的趁早。

發财趁早,80年代的機會還是非常多的。

楊永紅十分驚訝,“那整個村都離開老家,真是沒人種地了,土地怎麼辦,糧食怎麼辦?”

這問題夏曉蘭不知道怎麼回答,她記得上輩子也沒聽過國家缺糧啊?不僅沒缺糧,在糧食這一塊華國是有餘力的。

夏曉蘭沒當過農民,隻大概知道:

“有的土地擴張成城市,變不成城市的則被機械化管理,也要不了多少勞動力吧?”

夏曉蘭用的是疑問的語氣,她也不能說的那麼笃定。

雖然她知道大量農民工進城,并不全是美好,除了被兼并和規模化管理的土地,也有一些土地要荒廢的,還有無法避免的留守兒童。

這些東西她都看見了,但她沒法和楊永紅說,再有判斷力的人也不可能對未來的事描繪的有如親見,周誠還在車上呢!

何況這些東西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必須過程,夏曉蘭并不像楊永紅對土地有種熱愛,真農民和假農民的區别就在這裡……擔心這些也沒用,連自己都不做好,談何影響身邊的人和環境。

楊永紅姐弟去鵬城打工,對村民的影響絕對是利大于弊的,起碼村民知道了除了埋頭種地,他們還有别的選擇。

當然,若不是有人帶領着,這些人外出謀生,一開始可能會碰的頭破血流。

經驗都是慢慢積累的,多摔幾次,心志堅定的人想盡一切辦法在城裡紮下了根系,不那麼堅定的自然就打道回府呗。

夏曉蘭的話也沒能讓楊永紅完全解惑。

一路開過農田,楊永紅看着窗外怔怔出神,一看就是在思考人生大事。

80年代的大學生就這樣,個人有個人的性情,也不全是高大全人物,自私和小性情都有,但他們就是有憂國憂民的胸懷,可能自己窮到要靠國家補助金上學生活,卻相信國家的未來要靠他們建設。

自信和意氣風發,在80年代的大學生身上體現的淋淋盡緻。

這也是夏曉蘭如此喜愛這個時代的原因,等大學擴招後,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變多了,環境的改變,卻把大家都理想都搞沒了。

夏曉蘭想到周誠之前的提議,趕緊和楊永紅說:

“老大,你有沒有想過要家裡搞點養殖什麼的,經濟收益比單純種田強!就是前期要投入本錢,你還得為叔叔嬸嬸留心科學養殖技術和方法。但事情要做成了,楊傑安安生生去複讀的可能性更大。”

犧牲誰的前途都不太好,楊家的經濟環境要從根子上改變,要提高家庭整體收入,而不是某一個人供養全家。

楊永紅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

可楊家之前的條件擺着,受現實所累,楊永紅哪敢輕易提出這種建議。

如果父母照做了,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沒管理好,養殖的家禽大批死亡,楊家可要雪上加霜咯。

本來就沒錢,根本虧不起。

甚至連買家禽種苗的錢都沒有,要想邁出第一步談何容易!

不過現在有所不同,楊家有人在外面賺錢了,她和楊傑賺回來的錢,已經足夠支付楊傑婚事的開銷。楊傑如今還留在鵬城,看樣子不到南海酒店的工程結束,楊傑也不會返回,意味着楊傑回家時,還會帶着一筆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