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獨自留在香港的蒂娜,父子倆都挺擔心。
……
徐家父子離家20載重回商都,一個是香港人身份,另一個是美國公民。
外人哪知道這許多細節,隻當父子倆都是美國公民,畢竟當初徐仲易就是帶着妻兒去的美國嘛,就為這個,于奶奶和丈夫在動蕩年代沒少被折騰,讓夫妻倆交待海外關系。
那是改革開放前的事了!
現在是1986年,有海外關系的人不會受到為難,反而很吃香。
在外國混的差一點的且不說,像徐家父子這樣,回國開了幾輛車,身後不少跟班兒的,一看就混的極好。
混的極好,那就是華僑呀!
不對,國籍都換成美國了,不是華僑,是外籍華人了,也能稱一聲“外商”吧?
外籍華人回國投資的故事,報紙上經常報道。
不知消息怎麼傳了出去,先是區裡領導來訪,街道辦的幹部都擠到了一邊。
後來連邵光榮的大伯邵立民都叫周誠過去說話,詢問徐家父子的情況。
邵立民這兩年一直在商都任職。
從前周誠對付樊鎮川,也是邵立民幫過忙的。
既然叫了周誠去,夏曉蘭也跟着去,她和周誠是想時刻都膩在一起的。
“邵叔叔。”
夏曉蘭嘴巴甜,人也長得好看,邵立民肯定不會讨厭她。
從前就是周誠的女朋友,成不成還不一定呢,也是個倒騰服裝的個體戶,邵立民和夏曉蘭可沒啥共同語言。
現在不同。
闆上釘釘是周家未來兒媳婦了,而且還成了湯宏恩繼女。
個體戶也變成了夏總,邵立民肯定更重視。
“小夏,我聽光榮說你在美國留學,這是回來探親了?”
邵立民還笑着和夏曉蘭說了會兒家常話,言談間表現的很感謝夏曉蘭,都說和好榜樣做朋友才會變得更好,邵光榮以前是聰明,現在人變得更沉穩,從喜歡玩摩托到追求繼續深造……念的都是華清的繼續教育學院,說不是夏曉蘭的影響怎麼可能?
邵光榮就是邵家的金瓜蛋子,邵立民很疼侄子。
夏曉蘭肯定不敢居功。
雙方一番商業互吹完了,邵立民才說正事:“你們和光榮交好,我也不把你們當外人,有話就直說了,這回國的徐家父子到底是什麼來路,他們有沒有在商都投資的想法?”
邵立民要過問的“投資”,肯定不是一兩百萬美元那種。
商都是比不如鵬城,但作為中原地區的交通樞紐,商都的整體經濟氣氛并不是太差。在80年代,得益于紡織業和鐵路運輸,商都人還是比較有錢的,要不夏曉蘭之前開個服裝店,一件衣服好幾十塊,哪來那麼多顧客?
沒有這些高工資的職工,衣服再好看也賣不到的。
周誠來之前就和夏曉蘭商量過,絕不替徐家父子做決定,人家願不願意回家鄉投資,是他們的想法,所以周誠就簡單把徐家父子現有的打算說了:
“我隻知道他們現在想蓋一座私人博物館,其他具體的投資計劃不好說,父子倆都是做貿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