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5頁)

  “本提督要求面見暹羅國王。”老爺子挺起了胸膛傲然說道。

  “幹嘛?”盧太官驚訝不解道。

  “要他将這尊玉佛納貢給皇上。”老爺子理直氣壯的答道。

  旁邊的一些華人忍不住的笑出聲來了。

  這時,一名老僧走近前來對着盧太官合掌施禮,盧太官見狀急忙還禮。

  “遠方的施主,這尊兩千多年前的玉佛,是1434年間在暹羅清萊府的一座佛塔中發現的,當時玉佛全身塗了一層石灰,人們以為是一尊泥塑佛像,後來佛像鼻尖上的石灰剝落,這才發現是一尊世所罕見的玉佛。此後它便成為了印度、斯裡蘭卡、老撾、緬甸和我們泰國之間的争奪對象,幾經戰亂遷徙,在老撾境内就曾供奉了226年之久。1778年暹羅軍北伐,征服萬象,才又将玉佛迎回。拉瑪一世王朝在曼谷建立新都後,玉佛于1784年被請至玉佛寺供奉至今。1949年5月11日,暹羅更名‘泰國’,這尊玉佛飽含着一部暹羅悲壯的曆史,是泰國人的民族圖騰與驕傲。”老僧以漢語平和的向盧太官說道。

  盧太官微微躬身行禮,恭敬道:“大師,請原諒,盧某受教了,請原諒我們的魯莽與不敬,這位老爺子的精神有些問題。”

  老僧微微一笑,道:“聽說你們要見崇笛.虎大師,請他領你們去吧。”遂指了指身邊的一個小沙彌。

  盧太官道謝後,拽着戀戀不舍的吳老爺子出了玉佛大殿,衆人跟上那個小沙彌,駕車一路直奔湄南河,去見崇笛.虎大師。

  湄南河,又稱昭披耶河,泰文意為“河流之母”,源于泰國西北部的撣邦高原,上遊由兩條自北向南的河流――賓河、難河在那空沙旺彙合後,始稱湄南河,于曼谷附近流進了曼谷灣,注入太平洋。

  湄南河穿過曼谷市區,河面上可見搖着船槳來回穿梭的小販,有的船賣水果蔬菜,有的賣手工藝品鮮花串,也有賣泰國菜的船上餐館。載着觀光客的小船和這些水上攤販局促地擠在水面上,雖然水似乎就要漫到船緣上來,但船主與買家還是可以隔著船身就交易起來,船家攬客的吆喝聲、觀光客或附近居民讨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落,熱鬧非凡。

  河畔是連綿不絕的伸向水面而建的小木屋,幢幢大小樣式不同,顔色風格各異,有的剛剛刷上鮮亮的油漆,而有的已看出年久失修。每座小木屋前的平台都用木栅欄圍了起來,留下一條通往水面的木闆路,屋門前開滿了鮮花,長長的花枝越過木栅欄上垂向水面,就像一面面花牆。木栅欄上晾着許多洗淨的衣服,宛如萬國旗随河風飄揚,有婦人在洗衣撈魚,也有人懶散的躺在竹椅上曬着陽光,十分恬适。

  小沙彌帶着他們來到了一幢很大的木屋前,高高的栅欄,院内種滿了一些不知名的植物,有的枝頭上開着豔麗奇異的花朵,都是中原難以見到的,寒生知道,這些都是一些罕見的珍貴藥材。

  一位清瘦戴着眼鏡的敦厚老者正蹲在地上為花草剪枝,見有人至,緩緩立起身來。

  “崇笛.虎大師,有遠方客人到訪。”小沙彌恭敬的施禮道。

  大師柔和的目光掃視了一下衆人,微微一笑用泰語說道:“請入内。”

  乃頌差翻譯過後,帶着盧太官等人随着老者走進了木屋裡。

  一隻斑斓猛虎蹲伏在木闆地面上,目光炯炯的盯着來人。

  “大師,這……”盧太官吃驚的望着崇笛.虎大師,身後的馮生輕輕的按住了腰間的手槍。

  “她的名字叫做‘友’,虎友……”大師微微一笑道,“久遠以前,有國王太子名摩诃薩?剩?在山野竹林見一母虎,饑餓耗弱,奄奄一息。太子生起大慈悲心,以尖銳荊棘刺腕淌血,供母虎舔噬,五隻幼虎圍繞母虎,如稚嫩小兒,嗷嗷待哺,一時間感動得大地震動,天雨衆華,這是釋迦牟尼佛前身修行菩薩道的本生故事。”

  “如此說來,大師伏虎在側,乃是不忘佛祖舍生成仁之意。”盧太官虔誠的說道。

  “然,佛祖舍身飼虎,生命的真谛在于,人身難得,此生已得,當行利他以自利,這才是舍身的意義之所在。人之于死,悲痛難舍,是人不了解法,故為情所困,以為有我與我所擁有是真實,因而生出貪愛執着煩惱痛苦。凡夫眼裡驚天動地的舍身,菩薩所思所行,卻隻是滴水入海,而為一味……”崇笛.虎大師循循解釋說道。

  “我要‘虎友’……”鬼嬰沈才華光着小屁股,蹒跚的朝着那隻碩大的孟加拉虎走了過去。

  孟加拉虎昂起碩大的腦袋,虎視眈眈的盯着走上前來的嬰兒,但随即目光漸漸的變得柔和了,伸出長長的舌頭,舔了沈才華一下,引得鬼嬰“咯咯”的笑個不停。

  寒生明知道小才華不會有事,但心中還是難免有些緊張和忐忑不安。

  “才華,才華,千萬不要過去!它是害蟲……”嘟嘟在一旁拍打着翅膀尖叫了起來。

  飛僵吳老爺子低着腦袋,眼睛從黃軍帽上的兩個窟窿眼兒裡不住的打量着崇笛.虎大師。

  大師微微一笑,說道:“今天老衲有幸見到來自中原的僵屍,實屬有緣。”

  盧太官聞言一驚,知道瞞不過這位得道高僧,于是承認道:“這老爺子是在下的先祖,清朝同治年間的人。”

  “大清水師提督,官居當朝一品,羞山吳家榜是也。”吳老爺子見盧太官說不清楚,索性自我介紹了起來。

  崇笛.虎大師雙眼微睨,不動聲色的問道:“今日諸位遠道而來,不知所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