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6頁)

  有良父母都是樸樸實實的農民,體弱多病,日子過得十分的清苦,但是他們對妮子很好,甚至于私下裡商量着,将來要她嫁給有良做媳婦。

  妮子低頭凝視着自己手上的那枚黃銅頂針,這是爺爺臨終前交給她的,風陵寺一渡法師也告訴過自己,說這頂針内有玄機,是郭璞留傳下來的信物。郭璞是誰……妮子不認得,還有“風後冢”是什麼?自己是郭家的後人,郭家留下了什麼秘密呢……

  “妮子,菜摘完了嗎?”茅屋内傳來有良娘的喊話聲。

  “來啦。”妮子趕緊胡亂抓了幾把小白菜,跑回房裡。

  早飯就是喝點菜粥,米粒很少,清湯清水的,有良娘說,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要到秋收時節,才能吃上幾頓飽飯。

  吃完了飯,妮子來到了院子外,坐在老榆樹下,從懷裡掏出一渡法師給她的那本武功秘笈繼續翻來看。

  達摩五式裡面的字很少,大都是一些簡單的圖畫,畫中有光着身子的男人,身上橫豎都是些紅色和藍色的線條。妮子不知道,那些線條代表着人體的經絡,看上去如亂麻一般,唉,武功實在是太難學了,妮子歎息着合上了秘笈。

  村口那邊傳來了“叮咚叮咚”的撥浪鼓的聲音,一個男人沙啞的吆喝着:“出動,出動,出出動……”

  妮子知道,這是鄉村貨郎來了。

  妮子将秘笈揣好,一溜煙兒的跑去,農村裡貨郎來,那可是婦女孩子們的喜慶事兒,在那商品短缺的年代,貨郎的一副擔子簡直就是一個流動着的商店,裡面裝的東西琳琅滿目,什麼針頭線腦啦,紅紅綠綠的發卡和頭繩,還有各式各樣的糖果等等。貨郎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生活的希望,而對于孩子來說,那更是一個充滿了誘惑的地方。

  一位淳厚樸實帶外地口音的中年漢子站在了村口,寬厚有力的肩膀挑着一根竹扁擔,兩隻特制的大竹筐裡盛滿各式各樣的小百貨,扁擔兩頭用紅繩線吊着婦女喜愛的花色發夾和孩子們上學時使用的田字格本本和鉛筆等。

  見到婦女和孩子們出來的多了,那貨郎撥浪鼓搖得更起勁兒了,嘴裡不停地吆喝着:“嘿得隆咚……嘿得隆咚……”

  村裡的姑娘媳婦們都嘻嘻哈哈的跑了出來,有的手裡攥着一把頭發,還有的捏着幾雙舊塑料鞋,羞答答湊到貨郎前,将手裡的那點東西遞給貨郎。經過一番讨價還價,把相應價錢的針、線、紐扣和紅紅綠綠的頭繩、發卡等物品換回到手中,然後心滿意足的離去。也有孩子悄悄地從衣袋裡掏出幾個雞蛋,換一小把糖果或是餅幹,然後興高采烈的躲到一旁吃去了。

  “小姑娘,你要換些什麼?”貨郎望見妮子怯生生的站在一旁,于是開口問道。

  妮子搖搖頭,她沒有錢也沒有可以用于交換的東西。

  一個十一二歲的光頭小男孩興沖沖的跑來,嘴裡叫道:“妮子……”

  “有良哥。”妮子驚訝的望着他。

  有良手裡捧着五六個紅皮雞蛋交給了貨郎,高興的對妮子說道:“俺娘叫我換點糖塊給妮子吃。”

  妮子開心的接過一把花花綠綠紙包的水果糖,剝開了一粒放入嘴裡,甜絲絲的,好吃極了,她感激的望着有良……

  “咦,這是什麼?”有良的目光落在了貨郎的筐簍上,那裡貼着一張紙,上面是幅圖畫,一個老和尚在閉目打坐,相貌與一渡法師很相似,旁邊寫着一行字:風陵寺一渡法師涅盤超度法會于農曆三月十六日在潼關佛崖寺舉行,誠邀沿途俗家居士赴會。

  “是一渡師父!”有良吃驚地說道。

  “小孩兒,你認得畫上的這個老和尚?”貨郎雙目注視着有良,疑惑的問道。

  “大叔,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有良指着“涅盤”二字問道。

  “哦,‘涅盤’就是死了。”貨郎解釋說道。

  “師父死了?”有良驚呆了,口中喃喃道,“不會的,師父是不可能死的……”

  “小孩兒,你們是這個村的麼?”貨郎和藹的問道。

  “妮子,我們走。”有良拉着妮子迅速的跑開了。

  “嗯,終于找到了。”貨郎望着他倆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道。

  是夜,月白風清,黃河兩岸籠罩在一片淡淡的白霧之中,凹裡村的人們都已經進入了夢鄉,四下裡一片寂寥,惟有蟲鳴聲不絕于耳,平添了幾分靜谧。

  月光下,有兩個黑影沿着桃樹林翻過一座小山包,來到了一戶簡陋的農舍前,這三間房就是有良的家。

  此二人身着一襲黑衣,足蹬高腰軟底黃色球鞋,伏在老榆樹的後面,靜靜地觀察着,其中一人便是白天來過村裡的那位中年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