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第9頁)

  衆人不禁愕然,匆忙跑進帳篷裡,中間的鋼骨架下垂蕩着楊林已經冰冷的屍體。

第161章

白眉老喇嘛

  “葉子飄在樹前面,

  樹和葉子走散了。

  浪花跑在水前面,

  水和浪花分散了。

  久命走在羽排前,

  羽排久命分離了。

  久命羽排心相連,

  成雙成對情相悅。

  走早走遲路相隔,

  越隔越遠難相見。

  我的心裡隻有他,

  玉龍山下長等待!”帳篷裡回響着東巴老司蒼涼幽怨的誦詩聲。

  楊林的屍體被放了下來,虛風道長查看了他脖頸上的索溝,默默說道:“與尼朵姑娘的缢痕一模一樣。”

  東巴老司長歎一聲,道:“我就說過的,殉情男女須是成雙成對,尼朵的情人怎會獨活?”

  虛風道長思索片刻,對木老司說道:“尼朵和楊林的死表面上是殉情而死,但仍有疑點,你可否詳細的解釋一下東巴殉情習俗之由來,從中或許可以得到啟發。”

  東巴老司點點頭,開始叙述了古老納西民族的這一充滿悲怆愛情故事和浸透斑斑淚漬血痕的情殇史。

  1723年,清朝在麗江實行“改土歸流”和“以夏變夷”的儒家文化,在傳統習俗與中原漢族截然不同的納西族中推行“三綱五常”以及“三從四德”等禮教,以大清律法強化包辦婚姻制度,形成了“戀愛自由,婚姻不自由”的畸變習俗。成千上萬的納西族年輕情侶沿襲了本族曆史上崇勇尚武、剛直不阿的剽悍民風,重情義不畏死,“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以死抗争強加給他們的包辦婚姻制度。

  迄至1950年新中國廢除封建包辦婚姻制度之前的兩百多年裡,無以數計的納西情侶殉情而死,悲劇幾乎殃及麗江府全境。唯有永甯泸沽湖周邊納西族的一支“摩梭人”未實行“改土歸流”,從而完整的保留了納西古老的習俗,就是今天的“阿注婚”,即走婚。

  光緒《續雲南通志》中也承認道:“滾岩之俗多出麗江府屬的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膠漆,伉俪無緣,分袂難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懸崖之巅,盡日唱酬,飽餐酒已,則雍容就死,攜手結襟,同滾岩下,至粉身碎骨,固所願也。”

  每當景色清和,夕陽西落,三三兩兩的青年情侶聯袂相約于深山茂林之中,盛裝豔服,攜?}帶酒,作竟日歡,歡罷雙雙服毒,互相擁抱以離人世,或滾岩或上吊,大有“不自由,勿甯死”之慨,重複演繹着一代又一代浪漫凄美的悲劇。

  殉情不是簡單的自殺,而是一項極為莊嚴、神聖和灑脫進入“玉龍第三國”的儀式,納西古老的殉情調“遊悲”向人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世界:聖潔的雪山腳下,有一個遍地開滿鮮花,沒有痛苦和憂愁的地方,在那裡殉情的男女自由的結合,生命永駐。

  聽完東巴老司的叙述,衆人默默無語,都被深深的震撼了。

  茅大茅二眼眶紅紅,堅定的望着峨嵋老尼,兩人身上頗具納西青年悲壯的殉情風範,此刻就連老尼也沉默不語了。

  塔巴林寺得到了楊林殉情而死的消息,明月堪布等人匆匆趕來,俱自唏噓不已,遂命人将其屍體擡回寺内與尼朵一同超度。

  帳篷内,虛風道長疑惑的說道:“一般人死後三十分鐘到兩個小時之内開始僵硬,看屍體的硬化程度,楊林應該是在午夜淩晨前後吊死的,此刻除了費叔的帳篷以外,其他都空無一人。”

  “楊林是在貧尼勸說之下于午夜時分離寺的,想不到竟然也殉情而去。”明月歎息不已的離去了。

  “喵嗚……”媚娘見到二丫欣喜的大叫起來。

  二丫驚訝的發現是媚娘,上前一把将其緊緊的抱在了懷裡,忙向薛道禅打聽有良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