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第2頁)

  “正好又有外鄉來的客人,大家一起聚聚。”

  人們七嘴八舌的說着,大都是村裡的李姓親戚。

  不多時,竈間炊煙升起,屋内彌散着菜籽油炖草雞濃濃的香味兒,那是一種久違的家鄉氣息,二丫嗅着不由得眼眶濕潤了。

  “可兒,”邢書記用力的吸了兩口,觸景生情的說道,“在我們黃龍府,小雞炖粉條那才叫個好吃呢,縣裡的同志下鄉去,最得意的就是這口。”

  炕桌一張不夠,隔壁大嬸又扛來一個,衆人圍着兩隻大搪瓷臉盆,裡面的炖雞熱氣騰騰,香味兒撲鼻,令人垂涎欲滴。

  媚娘早就偷偷撈走了兩隻肥大的雞腿,躲在竈間柴堆後面啃食着,吃得是滿嘴流油。

  “姑爺,你這胳膊是......”鄰家大嬸望着有良的斷臂驚訝不已。

  有良淡淡一笑:“不小心給弄沒了。”

  鄉親們的目光都望向了二丫,深深的為其感到惋惜,在鄉下若是缺少了一隻手臂,很多農活都幹不了,家裡日子必定會十分清苦。

  有良微微一笑,讓黨大師打開其攜帶的一隻大皮箱。

  皮箱開啟後,老鄉們的眼睛都直了,裡面整整齊齊的碼放着成捆的百元大鈔,足足有好幾百萬......

  這是有良在西安市建設銀行提的現金,還多虧本地的香功學員幫了忙,不然如此一筆巨款手續還是挺麻煩的。

  “這是俺和二丫為感謝村裡的鄉親們,特意送給大家的禮物,村裡人每戶二十萬。”有良說道。

  空氣仿佛凝滞了,村裡的鄉親各自張大了嘴巴,半天都合不攏。在九十年代初期,關中地區萬元戶寥寥可數,每戶二十萬!他們根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時間也仿佛停止了,隻聞他們自己“嘭嘭”的心跳聲。

  “姑爺,您說的是真的?”年長的李姓老者試探着問道。

  “當然是真的,飯後就分給大夥兒。”有良答道。

  “李家姑爺,那年頭一回見面,就知道這孩子将來必有大出息。”老者松了口氣,嘴裡樂呵呵的誇道。

  “可不是嘛,當時大夥就說咱李家姑爺,濃眉大眼,天庭飽滿,一看就是大富大貴的面相。”有人附和着。

  有良幹皺皺的瞎眼不好意思的眨巴了兩下。

  酒足飯飽之後,全村的鄉親們都聞訊趕來,個個喜氣洋洋,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當他們各自捧回自己的那份巨款回到家後,是夜久久未有熄燈,難以入睡,還不時的傳出朗朗笑聲。

  隔壁大嬸以前對李老漢一家人頗多關照,因此有良特意給了她雙份,算是還了人情。這一番施舍,算下來在五億資金裡,也就不過是個零頭而已。

  次日清晨,全村的鄉親們都早早的候在了院門口,各自帶來了不少的香燭和燒紙,要陪着有良二丫一同上山為李老漢祭奠祈福。

  鄉親們男女老少排着浩浩蕩蕩的隊伍走上紫柏山,來到了李家祖墳前,焚香燒紙,磕頭祭拜,場面宏大,氣氛莊嚴。

  “庸兒,這就是你外公的墳墓。”二丫噙着眼淚放下孩子,扶着其象征性的拜了三拜。

  “爺爺、爹、娘,二丫帶庸兒來看你們了......”二丫嘴裡念叨着,淚水止不住的流淌下來。

  然而,誰都沒有注意到,山坡樹林裡,有個人默默的站立在一株大柏樹的後面,正在偷偷地監視着。

  上墳過後,鄉親們一起下山各自回了家。

  老屋内,衆人開始商量着下一步的打算。

  黨大師首先開口了:“了去大師,你們夫婦還沒有遊覽過香江吧?若是庸兒能在香港上幼稚園和讀書,将來英文會相當好,而且能學到真本事,不像内地的應試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都是沒用的廢材,隻會喊兩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已。”

  “黨大師,”邢書記立刻反駁,“此言大謬,你知道什麼叫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嗎?在國内,孩子們從小就受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培養的是由紅又專的人才。從紅小兵到紅衛兵,由少年先鋒隊紅領巾、共産主義青團再到共産黨員,成長過程裡外都是紅彤彤的。而香港那種資本主義社會中長大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利、吃喝嫖賭之外還會什麼?若是庸兒送去了那種地方,完全是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