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不定期掃過所有星辰的‘震蕩’麼……”彌爾米娜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其實說到這個,我倒是想到了我這邊最近關于‘統一波動模型’的一些猜想……或者說假設。”
“關于統一波動模型的假設?”高文心中一動,他心中其實也有些隐隐約約的想法在浮動,卻一時間無法形成完整的概念,這時候意識到眼前這位“萬法主宰”可能有着和自己相近的思路,他立刻豎起耳朵,“說來聽聽。”
“統一波動模型……我們嘗試以‘萬物皆波’的形式來描述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不管是實體的天體萬物,還是非實體的魔力、思潮、靈體,我們都認為其是各種不同頻率、波長的波在獨立存在以及交互震蕩過程中所形成的‘現象’,正是因為萬物底層皆有‘波’的性質,才導緻了宇宙間虛實界限的模糊以及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導緻了思潮可以産生實體的神明,魔力可以幹涉虛實兩界,這是我們這套理論的基礎,那麼将其延伸下去,就會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
“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整體上也應該是某個規模更大、結構更複雜、變換方式更混沌的‘波的疊加體’,或者說,一個規模驚人的、不斷震蕩的‘場’。
“這個場中容納了所有作為‘世間萬物’的‘波動’,其自身所呈現出的混沌疊加狀态維持在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階段,這個平衡階段允許了我們這樣有智慧的個體在其中繁衍生息。當然,由于觀察和認知水平所限,我們無法觀察整個宇宙‘場’的模樣,也無法計算它是否會永遠如此平衡下去,就如隻能生存一個白晝的小蟲想象不到夜幕降臨會是什麼模樣——這并不是我們現在可以關注的事情,我想說的是,這個場中最初的那次‘震蕩’……在什麼地方。”
“最初的……震蕩?”坐在彌爾米娜旁邊、以精靈老者形象參與會議的阿莫恩皺起眉來,一邊努力跟上這個話題的節奏一邊下意識開口,“你指的是……?”
“宇宙誕生之初的第一道漣漪,在這個‘萬物皆波’的場世界中所誕生的第一個波動,考慮到魔力在我們這個宇宙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方式,那也極有可能是我們這個世界最初的‘魔力輝光’,”彌爾米娜帶着沉靜而認真的表情說道,“如果我們将這個宇宙視作一片池塘,那麼這片池塘有一個時間節點,在時間節點之前,它隻有平靜的水面,沒有任何波動,也沒有世間萬物,自然也沒有我們如今所認知的一切真理與知識,關于這個位于時間節點之前的階段,我将其稱作‘不可認知紀元’。
“而在某個時間節點到來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個節點發生了什麼,但平靜的水面泛起了漣漪,最初的波動出現了,物質與魔力從原本混沌而均勻的‘場’中誕生出來,具備了各自的形态和屬性,也就有了我們如今所認知的這個世界,這之後的階段,或許可以稱作‘可認知紀元’。
“我所提到的‘最初的震蕩’,就是當那個時間點到來的時候,在我們這個宇宙中所産生的第一道波動……以及它所帶來的層層漣漪。”
彌爾米娜說到這裡,暫時停了下來,她給了在場的每個人一些思考的時間,随後目光才放在高文身上。
“在完善統一波動模型的這些日子裡,我越來越意識到這個模型需要一個‘根基’,這個根基如果不補上,它就仿佛成了個漏洞,讓我們的模型無法解釋‘從哪來’的問題——所以我這段時間便一直在想這件事。
“如果我們的宇宙存在一個‘起點’,那麼它就一定會有‘第一道漣漪’,也就是存在一個最初的……‘震蕩’。”
第1349章
黑暗分歧
“如果我們的宇宙存在一個‘起點’,那麼它就一定會有‘第一道漣漪’,也就是存在一個最初的……‘震蕩’。”
最初的震蕩……
彌爾米娜的發言結束了,高文卻沒有開口,他隻是反複思考着剛才所聽到的東西,并和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對比和推理。他當然知道這裡所指的“最初的震蕩”與一般常識上人們所知的“震蕩”不是一種東西,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簡單理解,依彌爾米娜的說法,如果将整個宇宙視為一個“場”,那麼它最初的“震蕩”應當是一次規模空前巨大的、蘊含着巨量信息的波動坍塌——一次信息奇點,一次導緻宇宙失去“平坦性”的“起伏”。
彌爾米娜認為那是這個宇宙中第一道“魔力的輝光”。
而這樣的描述與伯特萊姆所提供的情報顯然存在映照:在那群黑暗神官從“哨兵”口中所得的知識中,那道“掃過所有星辰的震蕩”又被稱作世間魔力的“基準頻段”。
“您認為伯特萊姆所提到的那個‘震蕩’就是您在統一波動模型中一直尋找的‘最初的漣漪’?”一旁始終安靜旁聽沒有開口的卡邁爾這時候突然打破了沉默,他看向圓桌對面那位昔日的魔法之神,嗓音低緩震顫,“而這個‘最初的漣漪’直到今天仍然在宇宙空間中不斷回蕩,沒有消散的迹象,同時還是各個天體上出現‘魔潮’的直接原因……”
“這道漣漪伴随着我們的宇宙誕生而出現,是如今世間萬物得以存續的‘起點’,它或許永遠都不會消失,直到我們這個宇宙的生命盡頭,至少在我的理論模型中,沒有任何一個因素可以導緻這道漣漪的消散,”彌爾米娜平靜地說道,“而且如果哪一天這道漣漪真的消散了,那恐怕才是整個世界真正的滅頂之災——至于它所帶來的‘魔潮’……在群星的尺度下,那大概隻能算作是宇宙空間中的一道微風,一些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罷了。”
“背景波……”高文若有所思,“各個星球上周而複始的魔潮現象,原來隻是因為宇宙中彌漫的背景波在周期性地放大行星表面智慧生物的‘觀察者效應’麼……”
“背景波?很準确的描述,”彌爾米娜微微揚了一下眉毛,對高文的總結表達贊同,“或許魔潮的最初源頭就像你說的這樣,是智慧種族在彌漫宇宙的背景波影響下周期性地陷入瘋狂所緻。”
彌爾米娜用“智慧種族周期性陷入瘋狂”來描述行星級的“觀察者效應放大及偏差”現象,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相當符合傳統法師世界觀的說法,而高文也認同她的這種描述,畢竟……他們生活在一個實體和非實體界限模糊的世界,而智慧種族的群體性瘋狂便意味着“世界在他們眼中坍塌”,這正是觀察者效應失控的結果。
“一個自然現象……”赫蒂在思索中慢慢開口,“現在我們知道了魔潮源自‘群星間的漣漪’,可我們又該如何對抗這種漣漪?那些黑暗教徒嘗試人工引導深藍網道爆發來制造一個籠罩星球的‘屏障’,當然,這個方法是不可取的——但他們的思路有值得參考的地方麼?”
“這正是我想說的,”高文沉聲說道,“我們不可能終止宇宙中的‘背景波’,這股‘星辰間的季風’是一定會如期而至的,所以我們的選擇就隻有想辦法在這陣季風中存活下來。或許我們确實需要一道屏障,來抵禦‘背景波’對我們心智的影響——魔潮滅世的原理是觀察者效應的放大和失控,因此我們唯一需要守住的,就是‘認知’,但我們顯然不能采取和那些黑暗教徒一樣的手段……”
說到這裡,他停頓了一下,才皺着眉頭繼續說道:“事實上我嚴重懷疑那些黑暗教徒的計劃到底有沒有可行性,将深藍網道轉化為行星級屏障來抵禦宇宙空間中的背景波,這聽上去似乎合乎邏輯,也符合我們所知的一個事實,即昔日深藍之井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抵禦了七百年前的‘魔潮前顫’,但當年的深藍之井大爆炸也隻是抵禦了一個‘前顫’而已……簡單粗暴地用一個超大功率的魔力場把星球籠罩起來,真的可以擋住橫掃群星的‘星辰季風’?我對此持懷疑态度。”
“理論上是有一定效果的,”就在這時,一直安靜旁聽沒怎麼說話的恩雅突然開口打破了沉默,這位龍族衆神之神注意到周圍視線都落在自己身上,才點點頭繼續說道,“雖然當初塔爾隆德走了一條錯誤的路線,選擇用神明對認知的覆蓋和統禦力量來構築對魔潮的防護體系,但我們畢竟挺過了許多次魔潮的洗禮,在長期的觀察中……巨龍們還是有一些研究成果的。
“一定強度的魔力屏障确實能夠隔絕魔潮對凡人心智的影響,這是個簡單粗暴的笨辦法,卻有作用,在數十萬年前,洛倫大陸北部曾出現過較為強大的凡人國度,他們懂得抽取深藍網道中的能量來構築龐大的國家級護盾——雖然他們最終構築的護盾和如今那群黑暗神官想要構築的‘行星級護盾’比起來應該差了幾個數量級,但從原理和性質上,二者應該沒多大區别。
“但最終,這個國度還是未能在魔潮中幸存下來,強大魔力構築的護盾隻能做到對魔潮的削弱卻無法将其完全抵禦,而對于脆弱的凡人心智而言,這一點點‘劑量’上的變化根本沒有意義,不管是一座城市級的護盾還是國家級的護盾,甚至行星護盾——隻要無法做到對凡人心智的徹底保護,那麼一個文明在魔潮中也就隻是能苟延殘喘多久的問題罷了。
“當然,在漫長的曆史中也有别的凡人種族依靠自己的辦法挺過了魔潮,但其中為數不少都走的是和塔爾隆德差不多的‘錯誤路線’——将族群的心智交予衆神,依靠衆神的庇護在魔潮中活下來,這應該是一條最簡單容易的道路,但最終……他們都将在成年禮的那一天償付所有‘捷徑’帶來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