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真的,一個天山一個地下。
屋子給分了個好的大的——屋頂漏雨和房梁維修,都是本村的宗族鄉親一群小夥子幫着弄好的。
棉被什麼的,也是張家借一床李家送一卷。
竈台的磚頭都是村裡二十多戶人家給湊出來的。
其實按照規定,小蔣是知青下鄉,也要幹活兒的——當然也不白幹,有工資拿的。
那年月,這叫工分。幹多少活兒,掙多少工分,然後多少分可以換多少口糧。
看,這不就是積分制麼。
可見積分制在華夏早有淵源……
但是本地本鄉的人,都當老宋一家是自己人回來的,都願意照顧着。
而老宋更是拿定了一個主意!
“哪朝哪代,人都是要讀書的!
古往今來,不管哪國哪朝,隻要是穩定的社會,有文化才能吃的開!
所以,不讀書不行!”
于是,老宋給小蔣定了路子:在家念書!
從金陵回十字村的時候,家裡的那些被褥家當,老宋其實沒帶多少。
卻唯獨把小蔣在學校裡的那些課本書,一張紙都不帶少的,全帶回來了!
還不止!
老宋利用自己之前在城裡收破爛的功夫,走街串巷的,還搜羅了一些高中課本——那個時候不少知青上山下鄉,很多人都把書本當破爛賣了。
老宋就趁機收了好幾套回來。
全帶回了十字村。
于是啊,在小蔣當知青上山下鄉的那些年,其實很多需要掙工分的活兒,都是老宋去出面代他下地幹活兒去了。
而小蔣則被老宋壓在了家裡,閉門苦讀念書自學。
那個年月,其實日子過的苦,讀書也沒那麼容易。
無非就是鄉裡下的組織開大會的次數多了些。
其他的,也就還好。
就這麼着,一家三口,在食子村,就這麼半苦半甜的,過了好幾年。
小蔣在十字村靠着自己自學,把高中的學業算是完成了。
然後,老宋又拿了個主意,和村裡的村長村老支書什麼的都合計了一番。
村裡的村學還得辦!
還是拿出了當初教育小蔣的那番話來說服了村裡人。
再然後,十七歲的小蔣,就在十字坡,成為了一名村學的小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