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然後,十七歲的小蔣,就在十字坡,成為了一名村學的小學老師。
嗯,說是小學老師有點不準确,村學沒那麼嚴謹,其實是小學初中的課程一起教。
能上多少上多少,能學多少學多少。
其實一開始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
鄉下的條件特殊,讓孩子上學這個事兒,其實也推行的不順暢。
别說那個年學了,就算是在現在,一些貧困地區讓孩子上學都不容易。
小蔣就一家一家的跑,一家一家的勸。
幫張家忙農活兒,幫李家椿稻米,幫趙家搬柴火,幫孫家壘磚頭。
一家家的,把全村的孩子收攏到了那個小小的村學裡,可以有機會跟着自己念課本:春天來了,大雁往南飛……
這麼說吧,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整整十多年,十字坡這一代,下到五六歲,上到十四五歲。
十字坡的這麼一代人,不管是長長短短的,都在村學裡學過,少的上個十天半月就不讀了,多的能上個兩三年三五年的。
甭管多少吧,十字村的這一代人,不管你是誰,見到老蔣的面兒,都得規規矩矩的喊一聲“蔣老師”。
于是,小蔣老師在十字村的威望,直追老宋!
最巅峰的時候,威望高到什麼程度呢?
小蔣隻要背着手在村裡溜達一圈,甭管上學家去,不敲門直接推門就進,主人非但不會覺得不妥,反而還會眉開眼笑的讓座,還非要熱情的留飯。
村裡的一些大事小事,婚喪嫁娶,小蔣老師必須是請到的貴賓,要坐主桌的。
年輕後生結婚娶媳婦,生孩子這些大事兒,必須要請小蔣老師當個主婚人,生了娃兒,若是能讓小蔣老師給取個名兒,那才叫妥當!
小蔣在十字村裡待到了二十三歲。
那個時候,老宋就已經身子不行了。
家裡,裡裡外外的,也都是小蔣做主。
二十五歲的時候,國家恢複了高考,小蔣按照老宋的囑托,參加了那次高考。
靠着在鄉下這些年,自學高中課程沒有荒廢掉,又靠着在村裡當了這些年的老師,每天和課本打交道的那份熟稔,成為了恢複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
是的,二十五歲參加高考。
那年月,别說二十五歲的高考生,四十歲的都有!
考上的也不是什麼名校,一個師範大學。
不過呢,在去大學報道之前,小蔣在十字坡,把婚結了。
娶了宋巧雲。
成親那天,全村動員了起來,那場面,雖然不奢華,但是卻熱鬧非凡。
婚宴上敬酒的時候,十字坡全村的半大孩子。
下到五六歲,上到十四五,有一個算一個,一共二百四十三人,全部排隊站在了小蔣老師面前,規規矩矩的喊了一嗓子:“祝蔣老師和宋師娘,百年好合,早生貴子!”
嗯,其中還有一些孩子,嘴上還挂着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