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如風的搜索是殺了人之後,自己會不會被判死刑,妻子出軌了怎麼辦。
從這一點上完全可以看得出來,他隻是在主觀上有這種侵向。
并沒有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的行為。
如果說這種搜索都能判定為客觀事實。
蘇白隻能說這可能是他接觸過很多案件中的第一例。
再有一點——從情理上來講,方如風第一個搜索的是妻子出軌了怎麼辦。
如果真的殺了人之後,會不會被判死刑。
基于這兩點,以及當時的環境來講。
方如風是處在一個對于自己妻子出軌憤怒,但是又理智的情況之下。
所以,對于檢方的陳述,蘇白并不認同,舉手示意下開口反駁:
“我方并不認同檢方所陳述的内容。”
“在搜索欄中搜索的内容并不具備客觀上實施犯罪預備行為的事實。”
“什麼叫做犯罪實施的預備?”
“在刑法中有着明确的規定,準備工具和制造條件是犯罪預備。”
“首先方如風并沒有準備工具和制造條件,其次,方如風搜索的内容也不是和準備工具與制造條件有關系。”
“基于這兩點而言,他搜索的内容怎麼就從客觀上實施了犯罪行為的預備?”
“完全不合理,并且不符合法律的解釋條款。”
“審判長,我方申請駁回檢方的相關陳述。
“并且對于檢方所陳述,依照搜索内容來判定,在客觀上方如風實施了犯罪行為預備的申請進行駁回判定!”
“以上是我方的反駁觀點。”
在犯罪預備的四個必要條件中。
最重要的就是取決于客觀上是否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
不管是蘇白還是檢方,都是以這一個内容進行着重的辯述。
因為從這四個條件來看,如果判定了方如風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那麼這場案子就會又敗訴。
在蘇白開口陳述完,此時受害方中的委托律師徐霞舉手示意。
“審判長,我方完全不同意上訴人委托律師的看法.…”
審判長:“請陳述相關内容。”
“審判長,我方認為這個案子要從具體客觀的情景來看。”
“從客觀的情景出發。”
“方如風是不是表達了想要殺害謝婷婷的想法?”
“是不是在搜索如果殺害了謝婷婷的想法,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