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頁)

我愣了一下,還沒反應過來,她就接着說:“再說了,這錢放銀行裡利息才多少?我們年輕人懂得多,認識一些搞理财的朋友,投進去錢生錢,還能增值不少呢!您放心,這錢還是您的,我們就是幫您‘代為保管’,讓它更安全,還能多生點利息出來。您要是想用錢了,随時跟我們說,我們馬上給您取!”

王磊也在一旁敲邊鼓:“是啊媽,娟子說得對。現在都流行理财,我們也是為了您好。而且,我們不是說好了要換大房子嗎?這錢放我這兒統一規劃,也方便操作。”

他們倆一唱一和,說得那麼自然,那麼“合情合理”。

我當時腦子就像被灌了迷魂湯,被他們口中的“孝心”、“安全”、“增值”、“大房子”這些美好的詞語給徹底沖昏了頭。是啊,都是一家人,兒子還能坑自己的媽不成?把錢交給他們打理,似乎也更省心。

我幾乎沒有猶豫,就跟着他們又回了銀行,把存折上那剛焐熱乎的七十萬,一分不差地轉到了兒子王磊的賬戶上。

轉賬的時候,需要我簽字确認。我簽得很幹脆。銀行那個穿着制服的小姑娘看了我一眼,眼神裡似乎有點欲言又止,但最終什麼也沒說。

王磊拿到轉賬成功的憑證時,我看到他明顯松了一口氣的表情,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揚。劉娟也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

我還特意留下了那張轉賬憑證,當時也沒多想,就是覺得這麼大一筆錢,總得有個憑據,算是個流程吧。

那會兒啊,我感覺自己就像戲台上的老旦,被兒女簇擁着,風光無限。誰知道呢,戲唱完了,卸了妝,才發現自己連個跑龍套的都不如。

拿到錢之後,那短暫的“幸福時光”就像秋天的葉子,迅速枯萎凋零了。

變化的苗頭,是從兒媳劉娟開始的。

也就過了三五天吧,她臉上的笑容明顯少了,雖然還叫着“媽”,但語氣裡已經帶上了一絲不耐煩。

開始是有意無意地抱怨家裡開銷大。“哎呀,這肉價又漲了!”“水電費怎麼這麼多?”“磊子,你得多賺點錢了,不然養家都費勁!”話是對着王磊說的,眼睛卻時不時瞟向我。

接着,就開始挑剔我的生活習慣了。嫌我早上起太早,弄出聲響吵到她睡覺;嫌我太節儉,洗菜水都要留着沖廁所,說“不衛生”;嫌我看電視聲音開得大,影響孫子學習。

以前那些“優點”,比如早起可以做早飯,節儉是美德,現在通通變成了“缺點”。

兒子王磊的态度也像坐了過山車,從之前的殷勤體貼,迅速降溫到了冷淡疏離。

我小心翼翼地問起換大房子的事,他開始支支吾吾:“媽,這事兒不急,最近房價太高了,我們再看看,再看看。”眼神躲閃,不敢看我。

我問起那七十萬塊錢,想知道他們是怎麼“理财增值”的。他就含糊其辭:“幫您存着呢,媽您就放心吧,不會少的。”再多問一句,他就顯得很不耐煩,“哎呀媽,您天天問這個幹嘛?我們還能貪了您的錢不成?”

家裡的氣氛一天比一天壓抑。餐桌上的菜,從之前的大魚大肉,變成了清湯寡水,甚至有時候直接是前一天的剩菜。劉娟不再研究什麼養生食譜了,有時候甚至會“忘記”做我的那份飯。

我開始被“安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擇菜、洗碗、拖地。美其名曰“媽您活動活動筋骨,對身體好”。

我心裡像壓了一塊大石頭,沉甸甸的。我隐隐感覺到不對勁了,非常不對勁。這前後的反差太大了,大得讓人心驚。

但我還是抱着一絲幻想。也許,是他們最近工作壓力大?也許,是換房子的事情不順利,心情不好?我一遍遍地給自己找理由,試圖安慰自己,不願意相信最壞的結果。

直到有一天,孫子放學回家,興沖沖地跑到劉娟面前說:“媽媽,我們班同學說他家要買學區房了,我們也買吧!”

劉娟下意識地脫口而出:“買買買!奶奶給的錢,不就是給你留着買學區房的嘛!”

說完,她似乎意識到說漏了嘴,趕緊捂住嘴,有些慌亂地看了我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