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嬴政的話之後,趙龍随即說道,“雖說這後來的高句麗,是盤踞在了整個東北亞足足的六百年,讓整個隋朝和唐朝那麼強大的時候都還要飽受折磨,費盡力氣才把他們拿下,但是,這個和箕子國,那是完全兩碼事,箕子國,就一個特點,弱。”
沒錯,雖然說,東北亞某兩個小搓搓,自以為繼承了高句麗的一切衣缽,以為高句麗強大無比,中原王朝不管如何強大,都難以和他們的先祖為敵……
但其實,首先,高句麗是高度融合了中原文明的靺鞨人加而不是濊貊人,至少,遠不是單純的濊貊人。
當然,這兩者,都是出自于東胡之後。
東北漢族、東胡、濊貊、肅慎,乃是從古至今的東北四大族群,其中東北南部為古商族系,就是中原移出去的華夏人,東北西部為東胡族系;東北東部為肅慎族系;東北中部為濊貊族系。
後來赫赫有名的鮮卑和烏桓,其實都來自于被匈奴攻滅,打散了的東胡。
在匈奴崛起之前,東胡人對秦朝的威脅,也是相當的大,所以秦朝的時候也是重修了一下燕長城。
靺鞨人其中的一支,就是高句麗人,其實,也可以叫扶餘人。
鮮卑人趁着漢朝驅殺匈奴上千裡,草原出現真空,而迅速壯大,而後趁着鮮卑人大局入關五胡亂華,東北再一次出現真空的時候,高句麗人,順勢抓住機會,發展壯大了。
其實高句麗人在公元一世紀的時候,也就是在東漢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個單獨的族群了,但是他們一直都是對于漢王朝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權稱臣歸屬。
也就是沒敢鬧騰……
直到中原亂了,然後五胡亂華了,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沒多少人能夠管得了他們的,他們這才迅速建國,利用中央管不到,鮮卑不想要這種情況下,發展壯大了。
而原本同樣被漢王朝統治,被鮮卑族奴役的濊貊人,就被新崛起的高句麗人奴役。
随着高句麗的擴張,一部分濊貊人開始在朝鮮半島的北部往南方遷移,和新三韓人,也就是箕子朝鮮被衛滿滅國之後的那些箕子的後人,和三韓雜交後的新三韓部落的人,又一次的融合,這才形成了新的民族,被曆史也稱為三韓。
這個時候,三韓看到高句麗這個東北亞崛起的大哥,骨子裡的強大基因,主體主義,自然流露,趕緊拜他們為大哥,當其附屬。
而高句麗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向中原的那些政權稱臣稱屬,不管是後趙,前後燕國,還是北燕,高句麗都隻能向他們稱臣。
你是他的老大,我是你的老大,當時的南部三韓,和中原還是次級臣屬的關系,想要直接當小弟,都沒有資格和機會。
第729章
糧草,肯定比命更重要!
所以,高句麗和南方三韓,也就是朝鮮族的祖先,是根本不同的兩個群體。
而等到高句麗被隋唐兩代重創甚至滅國之後,南部三韓的機會,這才到來了。
當然,到來了,但沒有完全到來。
因為緊接着,随着高句麗的滅亡,高句麗不少城池,都被李治派人全給平了,因為在中原王朝看來你這個地方就是一個苦寒之地,我可以不要,但是你不能有政權,尤其是有點實力的政權存在。
随後東北亞這個苦寒之地又一次的出現權力真空,而接過這一權利真空的,遠不是什麼三韓三國部落,而是渤海國。
渤海國,是靺鞨人和高句麗餘部餘族組建起來的國家,而此時,南部的三韓,也因為配合唐朝攻滅高句麗,得到一些甜頭。
得到甜頭最大的新羅,也的确是繼承了朝鮮半島的北部,也就是高溝裡原本的一些城池和地方,但緊接着,就被東北的渤海國,緊接着打壓了兩百年。
沒錯,渤海國,也存在了200多年。
高句麗是668年被李治滅國的,渤海國698年就建國了,這其中就三十年的時間真空。
當然,一開始稱山大王,而後是唐朝正式诏令命令他們上升為國,其實就是為了讓他們和一統朝鮮半島中南部的新羅倆撕咬,培養一個替自己幹活的小弟。
這小弟也挺争氣,一口氣又壓制了新羅兩百多年,直到後來被崛起的契丹滅國。
而契丹之後,就是女真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