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形态既有傳承,又有演變,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
戲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濃縮了民族精神追求、情感表達和價值取向。
由于各種曆史原因,以及現行文化的沖擊,戲曲已經走向小衆邊緣。
正統的戲曲并不是很受當下年輕人歡迎,但是它的曆史感,又讓它帶上一種小衆的神秘色彩。
這種在通俗唱法中,适當混入部分戲腔的歌曲形式,不僅旋律溫柔婉轉讓人眼前一亮,也一定程度上弘揚了華夏傳統文化。
華夏藝術研究學院。
國内集藝術研究、藝術教育、藝術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文化藝術智庫為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機構。
此刻。
戲曲屆的藝術家們齊聚一堂,正準備商讨戲曲的現狀與推廣方案。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國内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人重視,書法、國畫、中醫、中華禮儀文化甚至漢服,近年來都受到一定的關注。
偏偏戲曲藝術,卻一直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态。
華夏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阿三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在很長的時期裡,被作為道德教化的工具,引導民衆向善,其内容反映出一定時期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以前人們愛在街頭巷尾、戲園裡聚衆看戲,鼎盛時期甚至營造了萬人空巷的場面。
随着時代變化,中華傳統節日、時令節氣與廟會集會意識的淡薄,導緻戲曲演出土壤開始減少。
加上受商業價值不足的影響,戲曲藝人經濟收入嚴重降低,很多戲曲演員迫于生活壓力,都是邊演出邊務農維持生計的。
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老師知道,三日不練觀衆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