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老師知道,三日不練觀衆就能看出來。
技藝不精就是戲曲衰落的開始。
然後戲曲演員經濟收入微薄,導緻藝術家紛紛改行以及傳承人數的驟減。
再加上戲曲“口傳心授”傳播方式太傳統,與當代傳媒社會傳播方式現代化有矛盾,戲曲傳承人推廣方式、方法大有不足。
戲曲和曲藝的黃金時代,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沒落。
院長韓中毅對此非常痛心。
他一直堅持這世上隻有兩種人,一種人喜歡戲曲,一種人還沒有發現自己喜歡戲曲。
“不是戲曲落後于時代,而是還有太多人沒有發現戲曲獨特的魅力。”
“戲曲并不是必死的藝術,它還有回圜的餘地!”
“各位都是戲曲屆的名角,大家集思廣益,看一下有沒有好的戲曲推廣方法?”
秦腔傳承人徐秦提議道:“要不聯合電視台,再出幾個以戲曲藝術為主的綜藝節目怎麼樣?”
韓中毅搖頭,“以戲曲為主題的綜藝,我們已經推出過不少了,并沒有什麼明顯效果。”
戲曲作為華夏文化瑰寶,需要一定的欣賞門檻,戲曲表演在綜藝中的展示,并不能讓觀衆更好地了解戲曲的表現形式。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更加關注流行音樂,戲曲作為流行藝術的時代早已過去,很少人能夠欣賞其魅力,
“戲曲屆要想的辦法,是怎麼能讓觀衆可以坐下來,用心欣賞戲曲。”
“華語樂壇,有流行天王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