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3頁)

“兵家可設立“武備戰術學院”,教育學子軍事理論的同時,亦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尚武精神和國防意識,确保朝廷始終能有強大的防禦力量。”

“墨家擅長工藝制造、城防建設,可設立“工程防禦學院”,即教授工事技藝,協助鐵官府改良兵器,提升兵器制造水平,并參與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

“陰陽家可設立“天人五行學院”,多多研究天文、曆法、氣象、地理風水等自然規律,培養能夠觀測天象、制定節氣曆法、指導農耕水利以及規劃都城布局的人才。”

“縱橫家可設立“外交戰略學院”,你們擅長遊說技巧和輿論引導能力,可為朝廷制定靈活多變的外交政策,通過縱橫捭阖的手腕維護國家安全,拓展疆域,增進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名家可設“邏輯策論學院”,多研究和教授邏輯思維、辯論技巧以及說服藝術,培養具備嚴謹推理能力和卓越口才的人才。同時也要研究文字規範化、術語标準化以及修辭美學等課題,幫助朝廷統一文字、規範言辭,提升國家文化凝聚力和官方文件的權威性。”

“雜家設立“多元創新學院”吧,融合百家之長,教育學生如何運用靈活多樣的手段處理社會矛盾,促進不同階層、地域間的和諧共處。同時也要研究國内外形勢,為朝廷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外交政策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預案。”

一口氣說到這裡,顧绫雪似乎有些累了,看着下方一雙雙充滿深思、迷茫、甚至驚疑眼神,笑道:“剩下太多我就不一一再說了,未點到名的學派可根據自身特點自行商議決定。”

“朝廷固然尊重每一家學派的學術貢獻,但鑒于現實條件與資源分配,确實不可能為所有流派都設立獨立的學院,也希望諸位能夠理解。”

“嗯,大體就這樣吧,如果沒有記住的話……”

顧绫雪稍作停頓,目光轉向一側正在專注記錄的史官,接着道:“我們還有詳實的會議記錄可供參考,如有遺忘或不甚明了的地方,可随時查閱。”

話落,那位奮筆疾書的史官也非常配合的将撰寫好的“記錄”直接貼在了會場中高聳的立柱上,供衆人參考。

對于諸如儒家、法家和墨家這般底蘊深厚、學者衆多的大宗派,顧绫雪明确表示朝廷将為其設立獨立的教學區域,以充分展示其學術影響力和培養更多的傑出人才。

然而對于規模較小的那些學派,考慮到現實資源和場地的局限性,隻能讓他們在特定的共享區域内設立聯合學院了,要不然諸子百家一家一個大地盤也不太現實。

如儒家、法家這些規模較大的學派學者們對此規劃頗為滿意,認為合理且具有遠見。

而那些小流派的代表們也并未表現出不滿,反而紛紛點頭贊同。

笑話,朝廷能夠重用他們,在大學裡給他們開辟一席之地已是難得的機會,這可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

場上的數百人神色各異。

這……朝廷還真是把他們安排的明明白白啊!

居然連學院名字都幫他們想好了!

各大學派深深的歎了一口氣,既感到哭笑不得,又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情緒。

有點兒無奈,也有點兒心酸。

但總體上還是保持了平和與接受的态度。

會場内響起了零星的議論聲。

對于朝廷給各家布置的“任務”,雖然聽起來有些複雜、繁重了一些,也充滿了挑戰和艱辛,但不得不說,确實緊密結合了各家所擅長和追求的方向,可以讓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内盡情發揮優勢。

聽着會場内此起彼伏的低語聲,顧绫雪微微一笑,忽然開口問道:“公輸家後人可到了?”

話音剛落,一位身着素色布衣、氣質内斂的中年人便起身站了起來,他舉止謙遜有禮,對着顧绫雪深施一禮,回應道:“禀武定侯,下官公輸良在此恭候。”

“聽聞公輸先生已獲朝廷封為工官,真可謂實至名歸,相信以你們公輸家獨特的工藝與工程技術,必将為朝廷及天下百姓創造出更多實用且先進的器械裝置,助力大秦在工藝、建築、軍事等諸多領域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公輸良微微躬身,謙虛道:“承蒙武定侯謬贊,下官愧不敢當。獲封工官,既是朝廷對公輸家技藝的認可,也是對我輩工匠的鼓勵與期許。我公輸家定當不負衆望,将傾力傳授機關術、建築學等實用技術,并不斷進行創新研究,以期為朝廷及百姓發明更多有用之物。”

“甚善!”顧绫雪臉上洋溢出滿意的笑容,她環視全場,目光中閃爍着期待之色,說道:“眼看寒冬将至,朝廷為确保戍守邊疆的百萬秦軍以及天下黎民百姓能夠及時備足禦寒衣物,已着手與匈奴大量購買羊毛,并計劃在适宜地區種植棉花。”

“此乃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之需,因此我希望公輸家與墨家能夠集思廣益,憑借兩家的智慧和技藝,合力研發一種更為高效且便于操作的改良紡織工具——紡紗機。”

“唯有大幅提升紡織效率,我們才能确保那些捍衛疆土的英勇士兵及廣大黎民百姓能夠在寒冬降臨前披上溫暖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