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绫雪站定,直視着包括學者、學子、秦軍在内的所有人,聲音清晰而有力,“國之象征,莫過于旗,今日陛下已下令設計我大秦專屬國旗,定《無衣》為國歌,并設立升國旗之儀式。”
“從今往後,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亮大地之時,無論是在宮城之巅,邊關之雄關險隘,還是每一片郡縣中心,都将升起這面代表大秦榮耀的旗幟,奏響《無衣》之聲,讓四海之内,無論身處何方的大秦子民,皆得大秦庇護!”
說罷,顧绫雪目視遠方,似乎看見了疆域萬裡,心中豪情萬丈。
下方所有人聽到這話在驚訝過後,也無不熱血沸騰,士氣高昂。
顧绫雪:“明日諸位将遠赴琉璃郡,雖千裡之遙,亦當銘記此令。抵達之日,須嚴格執行升旗之儀,以彰我大秦之威。”
“在大秦國旗設計出來前,當升軍中之旗,後換之。”
說着,顧绫雪目光轉向一旁的韓信,示意其開始儀式。
韓信立即會意,挺胸收腹,舉起右手,一聲令下,整個軍營便進入了一種莊嚴的靜默。
就在這靜寂之中,鼓聲漸起。
那鼓聲初時低沉,如同遠古巨獸的呼吸,沉重而有力。
随着一陣悠長而宏亮的号角聲穿透雲霄,鼓聲的節奏逐漸加快,一面巨大的軍旗也在衆人敬畏的目光中緩緩升了起來,它迎風招展,上面的金色秦字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軍旗
這一刻,在場的每一個人心中都升起了一股難以言喻的情緒。
尤其是五萬秦軍們,更是群情激昂,胸膛起伏,熱血在體内奔湧。
對于他們來說,這面旗幟,不僅是國家統治的象征,也是軍中的榮譽,他們的信仰!
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它如同一盞明燈,一直指引着他們前進的方向,是他們在艱苦戰鬥中堅持下去的動力,為了軍旗屹立不倒,他們甚至願意為了保護旗幟而獻出生命。
随着軍旗的升起,整個軍隊的靈魂也仿佛随之升騰,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莊嚴情感在胸中洶湧澎湃。
在悠揚而激越的号角聲中,五萬秦軍士兵們嘴唇抖動着,齊聲唱起了那首表現了士兵之間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誼的《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我與你同穿一件戰袍。君王要興兵打仗,我要磨利我的戈和矛,與你共同面對敵人!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我與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興兵打仗,我要磨利我的矛和戟,與你并肩作戰!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我與你同穿一件戰裙。君王要興兵打仗,我要修整我的盔甲和兵器,與你一同前進!
……
歌聲從最初的低沉漸變為高昂,每一個音節都充滿了力量與決心,雖然他們的聲音各異,但在這一刻,卻驚人地統一,仿佛他們的靈魂已經融為了一體,共同吟唱着對戰友的承諾和對勝利的渴望。
号角的長鳴穿透雲層,直抵天際,鼓聲應和着号角,由緩至急,如戰馬奔騰,激蕩着每個人的心房。
在這震撼人心的合唱中,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似乎也在回應着這股不屈的信念。
在場的千餘名學子們緊抿着嘴唇,眼眶逐漸泛紅,雖然他們沒有親身披甲,但也被這股強烈的情感所感染。歌聲中的每一句“與子同袍,與子同仇”,都讓他們感動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來自諸子百家的領袖們此時也是心情如同被亂線纏繞一樣,複雜難明。
孔鲋神情複雜無比,想當年,那個一統六國、威震四方的始皇帝也曾對他們儒家禮遇有加,還在朝堂之上設立七十個博士席位讓他們參政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