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9頁)

長治久安,萬世太平啊……

良久,王绾的目光從那遒勁有力的字迹上緩緩移開,看向一旁的顧绫雪,詢問道:“顧大人,不知這四句振聾發聩之字,出自哪位大儒之手?”

顧绫雪已經不是第一次解釋了,但還是一臉敬意的說道:“此乃一位名為張載的大儒所撰的《橫渠四句》,現已作為帝都大學校之校訓,用以激勵學子們立志高遠,勤學不辍。”

“原來是張載大儒,我雖未有耳聞,但僅從這四句話中,老夫看到了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遠大之智者,此境界,絕非一般人所能達!”

說着,王绾眼中流露出贊賞之色,感慨道:“帝都大學以此作為校訓,也足見培養人才之用心。”

馮去疾颔首贊同,“誠哉斯言,此校訓非徒激勵學子,亦為吾等治國之警醒矣!”

就在三人在校訓前深思的時候,一襲青衫,身姿挺拔、氣度不凡的張良步履匆匆的來到三人面前,恭敬的行禮道:“帝都大學副校長張良拜見馮相大人,顧大人,王大人!”

“張良?”

聽到張良的名字後,王绾心中泛起了一絲疑惑,不由多看了他一眼。

原本遠離朝堂後,他對探聽消息之途與洞悉時勢之能全都大受限制,然六年之前,那場刺殺行動震驚天下,始皇帝之震怒、全國範圍内之緝捕刺客,即便他退居了幕後都有所耳聞,可見震動之大,讓他印象深刻。

而此人……?

張良知道這位前丞相要問什麼,于是一臉的愧疚,言辭懇切的自省道:“陛下欲以一己之力,成數代人之功業,隻為後世子孫免遭戰亂之苦,而這些年來,下官卻因偏見與短視,幾緻鑄成不可挽回之大禍,若非陛下的寬宏大量與顧大人的指點,恐怕早已淪為曆史之罪人。”

“而今,下官已痛改前非,誓以天下為己任,竭盡全力以補過往之失。”

王绾的眼神在張良說出這一番話後,變得複雜而深邃,一股荒唐的感覺也油然而生。

作為一個經曆過無數政治風雲的老臣,他深知人心的複雜與善變,也清楚背叛與忠誠之間的界限有時并非那麼清晰。

但這麼一個叛逆者,一個不惜散盡家财,以生命為代價也要刺殺陛下的人,在這口口聲聲的說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還是讓他産生了一種荒唐的感覺。

“往事已矣,來日可追。”顧绫雪這時開口了,一臉欣慰而充滿鼓勵的看着張良,說道:“張副校長以身作則,證明了改過自新并非虛言也,汝之事,必将化作教材錄于教冊,以示學子,縱曾一時迷失,但能自我省察,奮發圖強,永有重振旗鼓之時!”

馮去疾聽到這話,眸中掠過一抹深意,随即颔首贊同道:“人非完璧,孰能無瑕?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汝今之決意,若能貫徹始終,必有大成。”

王绾眼神怪異的看了二人一眼,沉吟着開口說道:“朝廷既予汝新命,汝當珍惜此機,以示天下,但須謹記,言行一緻,方能服衆。”

張良一臉感激涕零的樣子,向三人深深一拜,“大人之言,下官銘記于心,日後必行正道,示後人以改過之志。”

說話間,三人緩步穿過帝都大學的幽靜校道,來到了食堂門前。

陽光從敞開的大門投射進來,将食堂内部照得明亮而甯靜。

此時,午膳的高峰已過,食堂内隻剩下零星幾個正在清掃的身影,顯得格外空曠。

這便是食堂?

王绾的目光在食堂入口處的石碑上停留了片刻,“食堂一處”四個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醒目。

随後,他的視線緩緩移向食堂内部,隻見寬敞的空間内,一排排木桌與長凳整齊地排列着,每一張桌面都被擦拭得幹淨整潔,長凳也排列得整整齊齊,猶如士兵列隊,顯得井井有條。

随着入内,王绾還注意到,正前方的盡頭,還有一排長長的高至腹部的木質家具,其形狀和書櫃頗為相似。

隻見這些木質家具分為多層,每層空間寬敞,擺放着一摞摞的餐具,包括碗、盤、箸(筷子)、勺子、豆(一種高腳容器,用于盛放醬料或調料)、盂(盛水或酒的容器)。

王绾一邊端詳,一邊心中暗自贊歎,這些餐具櫃的設計巧妙,既實用又美觀,卻處處體現出秦人務實之風。

隻是,為何這些餐具會擺放在“書櫃”之中?

這些木質櫃子,又是作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