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顧大人駕臨,有失遠迎!”陳廷急匆匆地趕到,拱手行禮,臉上滿是歉意。
顧绫雪微笑着擺擺手,說道:“陳大人不必多禮,是我來得突然。”
“呵呵,好。”陳廷笑呵呵的應了一聲,随即問道:“不知顧大人此次前來,所為何事?”
“專為水泥之事而來,不知燒制的如何了?”顧绫雪開門見山的問道。
聽到隻是水泥之事,陳廷歎了一口氣,面上難掩無奈之色,說道:“顧大人,實不相瞞,水泥燒制之事,頗有些棘手,吾等雖竭盡心力,然成效甚微。”
“顧大人這邊請。”陳廷側身引領顧绫雪步入燒制工坊,邊走邊繼續說道:“首先便是原料獲取與配比,我等需要找到合适之石灰石與黏土,而這兩種原料品質差異較大,很難找到合适比例。”
“再者,我等雖已利用水流動力帶動石磨将原料進行初步粉碎,但仍舊很難将之粉碎到足夠細小的程度,以至難以保證混合之均勻。”
“燒制火候之控,亦是一大難題,均勻高溫實難營造,故所制水泥,品質各異,參差不齊。”
“最後,固化與養護亦有困擾,吾等正探求佳養護之道,以确保水泥之質。”
顧绫雪認真聽着,時不時的點了點頭,并沒有太過驚訝。
因為這些問題全在她的意料之中。
在戰國晚期到秦朝早期,圓形石磨已經被發明并使用,利用水流動力帶動石磨的技術也已經存在,但這個時代,畢竟沒有高效的粉碎機械,原料的粉碎過程确不用說肯定會非常耗時耗力的。
再看看吧,如果五年内能自行研制出來最好,研制不出來……兌換是不可能兌換的,大不了就用晉代那個三倍牛力的“水力連磨”技術将就着用吧!
然後,混合均勻性問題,手工混合是肯定難以到達現代機械混合的均勻性的,隻能通過增加混合時間和次數,或者用手動攪拌棒這種簡單的混合工具來提高混合均勻性了。
燒制溫度控制的話,沒有溫度計,火候确實難以精确控制。
嗯,反正現在玻璃也已經發明出來了,水銀也多的是,等以後有時間了,再找個機會跟他們講講液體的熱脹冷縮特性,以及精确的刻度标識之類的,嘗試看看能不能把溫度計給造出來。
而現在,就先依靠工匠的經驗和肉眼觀察火焰顔色來判斷溫度吧,或者幹脆使用簡易的熱感應裝置,如埋入砂中的陶器,通過其膨脹程度來判斷溫度?
顧绫雪一邊聽着陳廷的叙述,一邊在腦海中不斷分析着各種可行性和解決方法。
等到陳廷說完了,一行人也已經抵達了燒制現場。
那是一個巨大的平坦場地,在靠近溪流的地方,工匠們正巧妙的利用自然水源動力,使石磨被水流推動旋轉,将石灰石和黏土不斷碾碎。
而在工坊的中央,有多座用磚石和泥土建造而成的簡易窯爐,這些窯爐形狀類似倒扣的碗,工匠們正将已經準備好的生料裝入窯中。
窯爐底部,柴火在熊熊燃燒,一些看起來就很有經驗的老工匠正通過頂部和側面的開口觀察火焰和煙氣,靠感覺來判斷燒制的溫度和時間。
在爐子的一側,有一些工匠正在用木棍攪拌大桶中的混合物,以确保原料混合均勻。
另一側,還有一些工匠正在用濕布覆蓋着燒制好的水泥塊,以控制其固化過程。
顧绫雪在這邊待了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也跟工匠們詳細地探讨了一番。
與此同時。
距離鹹陽城不遠處的渭河以南,上林苑。
烈日當空,炙熱的陽光照射在地勢無比的開闊朝宮上。
數以萬計的工匠、士兵以及勞役者,穿着簡陋的麻布衣裳,頭裹布巾,在嚴格的監督下,正在辛勤的勞作。
工地中心,用竹子和粗大的木頭制成的腳手架已經搭的高高的,工匠們在這些腳手架上,有的在雕刻着精美的木雕,有的在鋪設屋頂的瓦片。
地面上,勞工們則扛着沉重的石塊、木材和泥土,沿着新開辟的道路,一步步走向建築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