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們正欲研的望遠鏡,亦是在對光線不懈探索中誕生的一種構想。”
“雖望遠鏡内的成像經過諸多精妙設計,并非簡單的倒立,然其根源仍在于對光線成像原理的深刻理解,包括像之倒立與左右颠倒這種看似繁瑣卻暗藏玄機的現象。”
說完光的直線傳播,人眼視物之法後,顧绫雪又帶着他們在室外做了兩個實驗。
一是透明之物與光線折射實驗,也就是将一張白紙放在地上,又拿一塊三棱鏡放在陽光下,展示光線通過三棱鏡後的折射現象,在白紙上形成了一條彩色的光帶,從而向衆人證明光在從一種介質(空氣)進入另一種介質(玻璃)時會發生一種彎折(折射)現象。
二是凸透鏡的特性實驗,用一個凸透鏡将平行的太陽光彙聚到一些幹草上,形成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通過點燃幹草,展示凸透鏡彙聚光線後能量集中的效果。
兩個實驗做完後,又回室内做了一個凹透鏡的特性實驗,展示了一下凹透鏡具有使光線發散的特性。
然後才用剛剛試驗用的一個凸透鏡以及一個凹透鏡,安裝固定在一個用木材自制的簡單支架的兩端。
在調整了兩個透鏡之間的距離後,顧绫雪掃視了一眼在場的所有人,然後上揚着嘴角,沖人群中的冒頓笑道:“冒頓王子,煩請你将這個組合透鏡裝置對準那邊那個涼亭,然後告訴我們你在石桌上都看到了什麼?”
正處于滿腦子發脹中的冒頓聽此微微一愣,似乎沒想到顧绫雪會突然點到自己,但還是欣然答應了,“好,我定當仔細觀察!”
說着,冒頓起身走到了講台上,饒有興趣的伸手接過那組合透鏡裝置,然後在顧绫雪的指導下,将其對準不遠處的一個涼亭,眯着眼睛,透過透鏡仔細地看向涼亭中的石桌。
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一般,在場的所有人全都屏氣凝神的盯着冒頓,心中也是躍躍欲試。
“剛開始的時候,或許不太容易找到目标,你可以慢慢地左右移動一下裝置,移動的幅度不要太大,如此這般小幅度地調整,就能讓視野覆蓋到更廣闊的範圍,直至看到涼亭出現在透鏡之中。”顧绫雪在一旁輕聲提醒道。
“欸?”冒頓應了一聲,眼睛緊緊盯着透鏡内的景象,手中也緩緩地移動着裝置,也不過是幾個呼吸的時間,他的臉上便露出了驚訝的神情,興奮的說道:“我看到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那石桌上,有一枚銅錢!”
什麼?
一枚銅錢?
從這麼遠的距離,竟然能看清石桌上有一枚銅錢?!
在場的衆人聽此,那一張張或年輕,或老邁的臉上全都浮現出了一種驚訝與驚喜交織的神情。
未曾想,區區兩枚鏡片,一經巧妙組合,竟能令遠方之物清晰如近在眼前……
這……
這望遠鏡,竟如此簡單?
在冒頓的驚歎之後,公子高、胡亥幾人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者們全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紛紛圍上前去。
胡亥率先接過冒頓遞過去的組合透鏡裝置,學着他之前的樣子,将裝置舉到眼前,對準遠處涼亭中的石桌,一邊觀察,一邊不時發出“啧啧”之聲,“這可比宮中的珍寶還要有趣!”
公子高、赢陰嫚等人也一一看了一下,全都新奇無比。
幾位院長親眼看完之後也是啧啧稱奇,一時間,屋檐下全是一片驚歎聲以及熱烈的讨論聲。
顧绫雪看着衆人樂此不疲的一一嘗試着,便在一旁笑着提高了聲音說道:“凸透鏡先收遠方的光線,使其聚于一處,凹透鏡再将彙聚的光線略作發散,經此二鏡,遠方的物像才可放大而清晰于吾等目中。”
“清晰度的話,取決于鏡片的質量,若鏡片有瑕,或凹凸不平,或摻有雜質,那麼所見物像便會不清晰。”
“至于放大的倍數,則取決于二者的特性,倍數愈高,則觀遠愈細,愈得其清。”
“今日諸位看這遠處的物像之所以這麼清晰,可全是因為劉老與趙老的高超技藝啊。”
說着,顧绫雪目光轉向司馬昌身旁那兩位一起來的老工匠,心懷敬意的說道:“這鏡片制作,實為不易,兩位老先生為了能做出合适的鏡片,初時以質地堅硬、極難打磨的水晶和玉石練手,經無數次不厭其煩的嘗試,才終于在玻璃燒制出來之後,将此兩個鏡片打磨的恰到好處!”
“是故,吾在此非常感謝司馬大人的統籌全局,亦感念劉老、趙老兩位竭誠盡力的辛勞!若無諸君之助,此事斷難成也!”顧绫雪很是誠懇的作揖感謝道。
司馬昌聽罷趕忙上前一步,一臉動容的說道:“此皆乃下官分内之事,主要還是顧大人您的智慧,下官所為,不過舉手之勞,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