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9頁)

匈奴騎兵們起初還有些懵懂,發音生澀拗口,但在學者們耐心的教導下,根據學者們的口型,都在努力模仿着每一個音節,律法方面也認真記着。

不過,禮儀課上,讓這些五大三粗、殺人不眨眼的騎兵學着秦人的揖讓之禮,一個個都不大自在,場面也是一度有些滑稽又混亂。

随着學習時間的結束,營地中飄來了粟米飯、麥餅、肉醬、西紅柿幹菜湯、菜羹的香氣,飽餐一頓,又稍作休憩了一會,便是幹兩個小時的農活了。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便實行軍功爵制和耕戰政策。

在這種制度下,秦國的百姓被編為什伍,農時耕種,閑時訓練,戰時從軍打仗。

秦軍的士兵大多來自于農民階層,他們本身就有自己的土地,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基本都是回家種田,以維持自身、家庭的生計,同時也為國家提供糧食等物資。

隻有駐守邊疆的秦軍士兵,因為肩負着守衛之責,據屯田制,将集體屯田,且耕且守。

即朝廷會組織士兵們集體開墾荒地,劃分耕種區域,種植糧食作物、蔬菜,以實現部分糧食的自給自足,減少從内地運輸糧食的壓力。

時間上,也是農忙時集中精力進行耕種、灌溉、收割等農事活動,農閑時則加強軍事訓練、巡邏邊境、修繕防禦工事,這種「且耕且守」模式,既能保證邊疆地區的糧食供應,又不放松對邊疆安全的警惕。

除非局勢緊張時,士兵們便會将主要精力放在軍事防禦以及備戰上面,農事生産相應減少或暫停。

若邊疆地區發生旱災、水災、蝗災等,士兵們也會在當地官府的組織下,或興修水利設施,進行抗旱、抗洪救災,或組織捕殺蝗蟲,減少災害損失……

邊疆地區的原住民不算太多,但也是有一定數量的,平日裡,士兵們也需要幫助當地居民維護生産秩序、抵禦外敵侵擾,保障農業生産。

期間,他們也可以與當地居民進行物資交換,比如用自己生産的糧食、手工制品等,換取當地居民的牲畜、皮毛等。

而此時的四萬九千五百人騎兵們,便跟着秦軍一起,在廣袤的農田裡,熱火朝天的忙碌了起來。

他們一些人,或在士兵的指導下,手持耒耜,吆喝着耕牛,奮力翻耕着一片片農田,為來年的種植做好土壤準備。

另一撥人則彎腰清理田間的雜草和農作物殘株,雖然手法不利落,但也收集起來了不少雜草、殘株,堆放在了田邊,以待後續制作堆肥。

還有不少人動作笨拙的按照士兵指定的間距深度,将冬小麥等冬季作物的種子均勻地播撒在了田地裡。

不遠處,一些騎兵與秦軍還在一同清理着灌溉渠道中的淤泥雜物。

同時,另有一些人學着秦軍,一邊喊着号子,一邊合力将沉重的木材豎起,将石料穩穩地堆砌,忙碌地修繕農田周圍的圍欄,以防止牲畜進入破壞莊稼。

在農田間的道路上,也有匈奴騎兵拖拽着重物,平整道路上的坑窪,拓寬狹窄的路段,使道路更加通暢,便于日後的農事運輸。

還有一部分人将已經收割完成的秋季糧食、蔬菜等農産品裝上馬車,運輸到倉庫或其他指定地點。

到達倉庫後,這些人又協助秦軍整理清潔農産品儲存倉庫,将收獲的糧食、蔬菜等進行分類存放,同時仔細地放置艾葉、松柏木屑、石灰等材料,進行防潮和防治倉儲害蟲,最後便是仔細排查有無老鼠洞。

秦律有規定,儲備糧食的倉庫不準有老鼠洞存在,若查出倉庫有兩個以上老鼠洞,要受嚴厲訓斥,若有三個以上的老鼠洞,則要罰繳一矛。

這些匈奴騎兵哪裡幹過這些活啊,大半天下來,雖然很新奇,但每個人也都幾乎産生了一種恍如隔世的恍惚感。

他們平日裡不打仗的時候,每天大量的時間都是在放牧馬、牛、羊這些牲畜,根據季節和草場的變化,驅趕牲畜到合适的地方覓食和飲水。

雖然他們需要不斷的遷徙以尋找更适宜的草場,還會集體一起去獵取野兔、狐狸、狼、鹿等動物,并在草原上采集一些可以食用的野菜、野果。

但他們,也是會參與一些簡單的手工業制作。

他們會用牲畜的皮毛制作衣物、帳篷、皮革制品,也會用獸骨制作工具和裝飾品,還會制作弓箭、馬具這些和畜牧相關的物品。

當然了,盡管處于和平時期,他們這些騎兵也不會放松訓練,定期的騎射練習、馬術訓練、戰術演練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要訓練新的騎兵,将自己的戰鬥經驗、技能傳授給年輕一代。

匈奴人也非常重視社交和娛樂活動。

不打仗時,騎兵們都會參加部落内的各種聚會、慶典和祭祀活動。